进入2012年,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依然较大,房地产调控和政策总体偏紧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在上年逐季放缓的基础上继续减速。尽管我国经济逐季放缓,但消费一直保持增长,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我国宏观研究机构测算,201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由2010年的36.8%提升到51.6%。而净出口的贡献却下降了15个百分点。
而就我们纺织行业而言,国内消费无疑也发挥了对冲出口市场下滑的重要弱动力。2012年一季度,我国消费品市场整体销售增长表现相对低迷,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8%,比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低7.3个百分点,为15.7%,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高0.9个百分点。其中,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仅为14.6%,明显低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速,大幅低于上年同期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增速达到7.7个百分点,并且增速水平还不及2009年一季度,是金融危机以来最为缓慢的时期。
同时,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2012年一季度,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仅增长8.53%,大幅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和上年全年水平,也是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的季度零售额同比个位数增长。可见,2012年一季度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也呈现出上行支撑不足的压力表现。
但与出口市场相比较,内销市场在今年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行业支撑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1~4月,我国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内销产值13754.8亿元,同比增长14.8%,高于全行业出口交货值增速12.2个百分点,占全行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较上年同期继续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84%以上。
上游贡献下降下游启动延伸
在内外需变奏调整奏响低音的市场低迷环境下,我国纺织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也呈现了“不平衡”表现。直接受制于原料要素环境约束,而被拖累的上游行业——棉纺、化纤在今年一季度对行业的拉动贡献率明显下降,而整个产业的发展更多的贡献来自于下游行业——家纺、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的弱需求启动。
金融危机之后,行业在2010年的快速恢复期时,曾呈现出产业链前端赢利恢复速度快于产业链后端子行业的格局特点。而今年以来,新一轮波动周期性明显显现,呈现出上游贡献下降,下游启动延伸的特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一季度,我国棉纺行业、化纤行业的利润增速分别下滑了3.6%和46.6%,对全行业的新增利润发挥了负向拉动作用,而家纺行业、服装行业、产业用行业的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9.8%、11.05%和23.58%,对行业新增利润均发挥了较高的正向拉动作用。
【上游】内外棉价差挫伤竞争力
在去年一季度分析时曾探讨过“综合成本的持续上升,在不断考量市场的容忍度”,而今年一季度,市场容忍空间已被逼到极限。国内外棉花的高价差,造成国内棉纺企业承担过高的原料成本,严重削弱了我国棉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市场订单流失严重,棉制纺织品服装出口全面负增长的格局。
据有关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月24日,国内328级棉花价格达到18888元/吨,同期,国际棉花1%关税到岸价为13092元/吨,国内棉花价格高于国际棉花价格5796元/吨。而今年1月初,国内棉花价格高于国际棉花价格3014元/吨。国内外棉花价差的持续拉大,不断加码国内棉纺企业的原料成本负担,造成企业订单流失。据中国海关数据,2012年一季度,我国棉纱出口额同比下降了46.8%,棉织物出口额下降6.8%,棉制床上用品出口额下降12.2%,棉制服装出口额下降1.8%。反映出我国棉制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形势非常严峻。
尤其是我国棉制产品在中低端市场的国际竞争中,完全不具备价格优势,东南亚国家凭借其原料和加工成本优势与我国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今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之所以呈现数量规模萎缩的特点,其中重要的产品拖累就在于棉制纺织品服装的全面下滑。
【下游】家纺、产业用成绩突出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家纺行业、产业用行业的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9.8%和23.58%,对行业新增利润均发挥了很高的正向拉动作用。
据淘宝网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家用纺织品的成交指数一路走高,至5月25日,其产品成交指数高于1月底140%以上。除了在国内销售领域,家纺行业还是在出口市场上都表现不俗。据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家纺产品同比增长了8.9%,远高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整体增速水平。
家纺行业发展受益于消费理念的转变,而产业用行业的发展则在于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抗风险能力强的特性。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建设速度快,各类工程项目的上马给产业用纺织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国际市场对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增长较快,据海关数据统计,2012年一季度我国出口产业用纺织品同比增速超过30%,显示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出口需求动力支撑度高。
东部运筹帷幄西部增量调整
在产业链上下游“经线”结构启动动力转换的同时,行业内区域分布的“纬线”结构也呈现调整变化。东部地区总体增长的速度明显慢于中西部地区,总量结构调整更趋向于中西部地区,但精细雕琢方面却正是东部领军队伍在运筹帷幄。东部地区在品牌塑造、渠道建设、境外投资、全产业链布局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东部】领军队伍探索增值发展
东部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摇篮。尽管近年来随着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而在增速发展上大不如前,在国内行业的规模占比结构上也有所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4月,我国东部五省的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6%,增速低于全国增速水平2.5个百分点,且占比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仍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主体不容置疑,东部地区纺织企业近年来持续在渠道建设、品牌开发、对外投资、甚至全产业链的培育等方面运筹帷幄。许多东部领军企业都开辟出一片自己增值发展的新天地。除了在国内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方向,境外投资也成为他们拓展市场的重点。
【西部】承接转移步伐继续加快
相对东部而言,中西部地区更多地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增量发展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4月,我国中、西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增长24.5%和24.9%,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新增投资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1.5和0.4个百分点,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
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转移模式,包括利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转移;通过东中西区域对接,推进产业链异地再造;依托专业市场带动,吸引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在利用当地资源、政策、环境等优势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
大企业酝酿提升小企业运营窘迫
作为中观产业的重要单体细胞,行业内企业运营出现了结构变化以及更为明显的分化表现。大企业在严峻外部环境的考验下,依靠品牌实力、科技实力等,保持了相对稳定增长势头,而中小企业运营环境却更为窘迫。
【大企业】品牌实力支撑稳健发展
越是在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下,越会加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纺织服装企业的诞生与成长,无论是在技术、管理、品牌,还是在营销、渠道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都将在考验下继续提升。尤其在出口形势恶化的环境下,必然会导致内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通常这种竞争主要会集中在低端纺织服装零售市场,只有品牌纺织服装企业在品牌知名度与零售渠道上具有垄断优势,其竞争压力才会相对较小。
我国主要品牌企业2012年订货情况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整理
【小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开工不足
而小企业却在外部需求下滑的挑战中,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来应对。据我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报告,2012年一季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92.6,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9点。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每季的下降幅度超过2点,显示了在目前的经济周期中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数持续下滑。
报告中指出,被调查企业中,75.5%的企业订单、75.7%的企业生产总量、76.9%的企业销售量和79.7%的企业产品平均价格均比上年同期下降或持平。出口型外贸企业中,90%的企业国外订单比上年同期减少或持平。可见,大部分的小企业正面临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的困扰。而今年以来,我国服装批发市场数据表现不佳,服装类产品除少数品类外全线下滑,也是我国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面临需求下滑的市场侧面反映。(中国纺织报 总编室)
<<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