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服装业界关注、谈论、研究最多的一个话题,部分企业家对模式的“迷恋”似乎超越了一切。
在这个“模式为王”的商业时代,有人在竭力创新模式,有人在悄悄跟随模式,有人在闷声抄袭模式。
麦当劳、肯德基来了,研究“品牌托管”模式;ZARA、H&M来了,学习“快时尚”模式、“大店”模式;奥特莱斯进入中国,学习“奥特莱斯”模式;“国美”成功了,一起学习“国美”模式;微博兴起,实施“微博营销”模式;电子商务崛起,一起血拼“电商”模式;“多品牌”、“多元化”号角吹起,一起多条腿走路……
这些模式,思路都很好,国际品牌运作也进行得非常顺利,但中国企业“依葫芦画瓢”之路似乎走得有点蹒跚。
美邦剥离网上商城“邦购”;波司登在通过收购、购买童装品牌和美国休闲装品牌运作一段时候后,也宣布暂时退出这两个领域;玛萨玛索第一家实体店在仅仅坚持了不到两年时间之后也低调关张;各地奥特莱斯水土不服的症状越来越多,部分惨淡经营,甚至关门停业;百货进军网络、团购等模式更是举步为艰……
而就在本土企业“迷恋”模式创新的时候,国际品牌却在进行战略布局,深耕中国市场。LVMH集团旗下基金LCapita花l2亿美元买下欧时力10%的股份,意图分享扩大的中国市场;快时尚品牌也开始渠道“下沉”,从一线城市往二三线城市的渗透。
他们依靠创新的模式,但又不仅仅依靠模式,其背后是系统的精细化管理。
“家门口”的战争已经打响,要想守住本土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显然是不够的,上市则成为企业获得资金最多、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有效途径。
目前,服装产业与资本的日益融合,正在迅速改变着行业竞争格局和竞争方式,行业已全面进入资本时代。资本的强势介入,使得新商业模式被迅速催熟。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