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国大多数服装企业都采用“订货会”的供应模式,提前半年至一年生产产品,且主要依赖下游分销商而不是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企业对消费形势的判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过于乐观,产品产量远远大于市场实际消化量。
休闲、运动服装等属于大众快速消费品,一旦过季就会快速贬值。而且,服装企业的特性是要不断地推出新品,无法先清理完存货再重新投入生产。源源不断地进行补充生产,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库存“越滚越大”。
记者在上海的百货商场看到,森马服饰、海澜之家、李宁等品牌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促销打折活动以消化库存,有的品牌甚至连新品都在打折。
疯狂促销无异于饮鸩止渴
为了消化库存,服装企业或疯狂打折促销,或用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清理库存,有的也通过批发渠道缓解压力。
上海白领韩女士最近就喜欢到服装品牌的官方网站淘货。“官网上的衣服一般都会促销打折,在商店里看好的款式,我就会上官网搜搜对比一下价格,有时候网上有优惠活动,就会便宜很多。”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在疯狂打折带来短期销售高峰的背后,其边际效应却在递减,并且很容易损害品牌形象。“即便身边有鲜活的案例发生,企业依然会饮鸩止渴。”高剑锋表示,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在高库存压力下,品牌形象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如何消化库存获得资金流,从而生存下去才是首要问题。
专家认为,前几年市场处于激进扩张期,服装品牌企业纷纷“跑马圈地”,抢占地盘。如今市场已经开始“温和”,企业不能再靠“走量”而应该主动改变经营管理模式,用更稳健、更精细的方式进行流程控制。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说:“从长远角度考虑,服装企业必须要降低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加强产品的设计创新,建立一套有效的库存控制体系。”
马岗则建议,服装企业应该改变以往的固定订单模式,采用更为弹性的供应链,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尚未生产付运的订单,使得产品能够和市场需求更为匹配。同时,要向海外优秀企业学习,以设计带动销售,而非单纯的代工、销售。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