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胡诚初认为,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随便定义一个品牌是奢侈品,“我觉得这和地区收入有关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像鄂尔多斯,在国内只能算二、三线城市,可是那边的人的收入高得不得了”。他表示,收入低的人,消费几千元的服装就已经是“太奢侈”的行为了,但在一些大富豪眼中,即使是国际奢侈品也和普通的消费品无异,“这完全是根据个人的财力、人力来决定的。目前利郎的产品定价大概在几百元到3000元之间,只能算中高端的程度,适合了一部分的消费群体,并不能算是进入轻奢侈的行列”。
尚难代替“快时尚”模式
ZARA创造的“快时尚”模式,是中国服装公司在过去几年最热衷学习的方向之一。尽管“快时尚”带来的库存之痛正困扰着多数中国服装品牌,但业界人士仍然认为,轻奢侈概念一时难以替代“快时尚”模式。
胡诚初认为,目前泉州服装品牌的定位是在抢占二、三线市场,大多还是要靠走“快时尚”路线才可以实现目标,现在的品牌实力还不足以被划入轻奢侈行列。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专业服装委员会副秘书长苏静认为,目前泉州品牌仅靠在产品价格上实行上涨策略并不能因此成就轻奢侈品的档次,“有太多的品牌,设计方面在抄袭,面料使用的也是大众款,品牌文化本身没有塑造好,这个时候来谈轻奢侈,还太早”。
在苏静看来,当前的泉州本土服装品牌,还属于大众消费层次,“品牌的传播大多依靠的还是广告的形式,是大众被动接受的形式,而真正的奢侈品,要靠消费者体验、靠口碑相传的,是消费者主动要去接受的品牌”。她表示,泉州品牌现在的价值、工艺设计、面料使用等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比如,不少本土品牌使用的是同一个面料供应商提供的面料,而真正的奢侈品牌,可能垄断了某种面料的供应”。
“只有在设计、品牌、品质等方面跟上去了,泉州本土品牌才能真正往轻奢侈行列靠拢。”苏静说,事实上,时装品牌的灵魂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独到的设计,极低的设计门槛甚至模仿抄袭对品牌附加值是最致命的损害。如果这些方面都不能解决,本土品牌还是很难摆脱“快时尚”模式。
品牌积淀成就价值
“品牌塑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品牌发展的核心所在。”诺亚国际品牌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晓霖认为,泉州品牌要改变“快时尚”模式,进入轻奢侈行列,品牌价值始终都要坚持。
林晓霖说,目前中国的品牌还只是处于从工业过渡到商业的过程,还要有一个进入文化状态的过程,“国际上的奢侈品品牌,并不仅仅代表科技面料或者特殊设计,而是无一例外地有他们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内涵,是别的品牌难以复制的,品牌蕴含着深入人心的精神,并持续地得以传播、发扬,对于理性的消费者来说,是含有价值追求的,比如美国的POLO,其品牌内涵代表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贵族生活方式”。他认为,中国品牌目前都还没有这方面的积淀,还没有办法引进这种价值观的东西。
“时间才是奢侈的。泉州品牌的文化积淀还需要时间去完成。”他说。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