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外贸企业转型做品牌是一条思路,但并不只有这一条思路。中国服装制造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企业应该按照制造品牌的思路考虑下一步的发展。
压力三:商场保底扣点要公平
出口企业转做品牌有压力,内销品牌进商场也同样压力重重。一些人说,在国外看到同一品牌的同一款衣服,国外的价格就比国内要便宜得多,这中间很大一部分利润都给了国内商场。国内商场的保底扣点对于服装品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梦魇。近两年商场里的服装价格日趋攀升,成倍的增长让很多消费者都大呼吃不消,其实吃不消的不仅是买家,品牌商更加吃不消。日前,《服装时报》记者在采访某服装品牌的营销总监时,她说:“我现在特不愿意来商场买衣服,因为我知道如此高的价格里很大一部分给了商场,而真正附着在衣服上的价值却很少。”
面对保底扣点的问题,陈大鹏说这是个老问题,但老问题同样需要关注:“商场要价高,这是市场的问题,有卖就有买,这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商场要给所有品牌公平的待遇。”陈大鹏一直在强调公平,“商场选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国家应该对市场秩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而商场也不要因为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而区分看待,这是协会应该呼吁的,也是媒体应该呼吁的。”
记者后记
在采访陈大鹏的两个小时里,他一直在谈中国服装产业的现状,谈产品、人才建设、内部管理、模式创新、终端业态、科技进步等那些让企业头疼的问题,也谈企业应如何避免浮躁盲目扩张而转为内敛的升级,而这些谈话都缘于CHIC2013的主题“力炼”:“‘力炼’这个词是我们造的,但我却觉得非常好,很符合服装行业的现状,也是服装协会希望企业能做的。”
在几位记者即将结束此次采访的时候,陈会长很低沉地说了一段话:“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个时候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拐点,我希望作为媒体的你们,能够发表一些对企业家思想产生影响的言论,能够帮助行业练肌肉,能够帮助企业做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而我们将一直矢志不渝。”他双手合十对我们说着“拜托”,那份恳切与真诚,让在场记者无不动容。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