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服装行业陷入怪状:温州服装企业宁愿赔钱也不愿招工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0日

在他看来,培训一名工人至少3个月,包括薪酬、培训费用、不良品损耗等在内,成本相当于1名员工5个月的工资,大约1.2万元。“但测算下来,1名受训的新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在其受训的第1、2、3个月,分别相当于1名老员工的50%~60%、80%和100%。”他承认从长远来看,这是有益之举,“但是现在的形势实在看不清楚,不可能一直养着这么多人。”

最近,一位大学教师出身的民营老板一篇文章《当下千万别再招人》引起了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共鸣。

李老板也看过这篇文章,他说:“保护工人的利益并没有错,但自从《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一部《劳动合同法》把两者彻底对立了起来。”

“我现在经常对我工厂的职业经理人和中层管理者讲,千万不要隐藏和试图掩盖任何的情绪和矛盾,1000多人的工厂其实挺难管理的,有时候职业经理人又试图掩盖工人的情绪,这样积累下来会酿成更大的矛盾。我们现在真是有点被告怕了。”他说,“只要是工人去告你,一告一个准儿,不仅会赔偿损失,还要惹来更大的麻烦。”

除去成本因素,李老板的工厂一再压缩员工人数,不再招工的另一个原因是人越多工厂越难管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现在的工人和10年、20年前差别很大,想法多,而且动不动就会告你。”李老板说。

企业对策

“我现在就是尽量留住一些大客户,大订单,即使干不出来,赔钱也先留住。”李老板说,“我在深圳那边也设立了办事处,专门接单用的。培养一些大客户,将来转到内地或者越南、孟加拉这些工厂。”

不过,现在制鞋类的企业还不太好转移,因为工序比服装要复杂很多,其他地方的配套也还跟不上,如果加上物流等成本,转移与在温州做成本差不太多。但李老板判断,从长远看企业肯定要转移出去的。

“我们现在几乎变成贸易公司,工厂会一再压缩的。”他说。大多数公司都选择不开工或少开工,宁愿将订单转包给内地其他工厂。

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王老板则已经把订单全部转向孟加拉,“服装这个产业没有那么复杂,转移起来更容易些。我们在江苏的公司以接单为主,慢慢地我会砍掉工厂。”他去年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员工,“这个大厦是我几年前买下来的,砍掉员工,空出来的几层出租了,现在租金高得很,比我养那么多员工划算多了。”他说。

另一方面,就是在现有员工的管理上做文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阅读数量(22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