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家公司可能没把网店太当回事,衣服款式不到100件,隔一两个月才上一次新款。让刘小姐最“吐血”的是一年一次的线下特卖会,经常是隔一季刚买的正价品,低调地出现在特卖会上,一算价格三折不到。怎么办呢?学股民补仓,趁厂家清库存,多抢几件特价品,拉低平均成本吧。
服装企业也无奈:成本高涨不下
究竟是哪些原因助推商场的衣服、鞋子价格暴涨?是原材料采购?用工成本?成品定价?还是进驻商场的环节?本地一家服装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个中原因。
注册在上海嘉定区的一家服装企业,主要生产经营自有少女装品牌,并且承接一部分国外品牌的代工生意。企业徐老板说,今年服装的总体价格的涨幅在10%到15%之间。“成本上涨是不可逆的趋势,我们也‘伤不起’,因为不管是面料价格,还是人工成本、物流成本都大幅增加。 ”
徐老板无奈地表示,近两三年来,服装企业的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两者叠加涨了40%以上。其一,自实施新的劳动法以来,包括生产车间的车工、安排在商场的导购员的保险、工资都在涨。此外,工厂供汽、整烫、送货运输费等,近两年也在上涨。另外,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的需求,一些等级较高的面料价格也上涨,如羊毛呢、羊绒价格比两年前涨了20%左右。
产品制成后,由服装企业自行定价。徐老板说,像他们这样的企业,定价一般是成本的3—4倍,大品牌则在4—5倍。
为何要定如此之高?他解释说,每个季节的款式,既有畅销款,也有滞销款,定价策略必须能应对 “前赚后亏”。后期的滞销品只得1—3折甩卖,需要前期的高价格来打好基础。
别以为定价是成本的3-4倍,服装企业就能赚取不少利润。徐老板给记者细算了另一笔账:首先,商场平均要对服装类扣25个百分点,即供货商每在商场卖出100元,商场能得25元的场租。其次,商场会扣除2个百分点的广告费。还有,商场与供货商要签订一份保底销售合同,没完成的部分,将由供货商自己掏腰包,按25个百分点交付商场场租。另外,每逢大节日,商场都会推出力度较大的促销活动,最终会转嫁给供货商。而扣除场租、考核费、税金等后,在商场每卖出100元,供货商能得65元也算不错了。
工人的工资也跟着市场水涨船高,是今年服装涨价的一个原因,流通环节中的多次传递也推高了服装零售价,服装的出厂价格与最终的零售价格相差较大,在其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断加价,造成其终端零售价格与出厂价格存在巨大差价。
“在服装销售过程中,人工、物流、仓储、广告投入、渠道建设、店铺租金、水电等费用都在上涨,服装销售价格随之走高。”徐老板举例说,一件成本20多元的T恤,从工厂出门不过30元左右,辗转到了省级代理商手中可能变成了50元,等流入市一级的代理商时,价格已经能涨到80元,最终进入零售终端的定价由品牌知名度决定,一般品牌可能加价率在5倍左右,即进价的6倍,知名品牌甚至能达到10倍,国际顶级品牌更是高达几十倍。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刘成长期关注服装价格走势,他分析服装高价的原因时表示,制造成本刚性上涨必然向下一个环节传递,这是服装涨价最重要的原因。举例来说,国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导致运费成本上升,服装的售价自然也水涨船高。而且,衣服布料中所含的涤纶等都属于合成纤维,是石油化工工业和炼焦工业中的副产品,国际、国内石油价格上涨也会导致服装涨价。
事实上,与服装成本最为密切的是棉花的价格,但棉花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 11月26日,记者从中国棉花交易网获悉,国内棉花现货市场价格继续向收储价靠拢,但由于纺织品市场下游需求不佳,且国内棉价相比进口棉实在不具有优势,现货市场成交清淡,很多大型纺织企业的用棉还是国家抛储时购买的陈棉,又因现货价低于收储价,致使棉花购销加工企业以全力交储为主,根本无心现货交易。
为何棉花跌,服装涨?中国服装协会顾问蒋衡杰表示,服装通常从设计到订单生产一般需要三四个月。现在做出来的衣服,大部分用的是今年春天的棉花,因此目前的秋冬服装价格仍在高位。此外,生产成本的提高是服装涨价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的服装加工制造成本构成中,原料成本占到了60%至75%,加工制造成本仅占25%左右。现在的情况是,不仅仅是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在上涨,服装生产过程中,原料、能源、人工等成本费用的提高,服装产品出厂价格也相应上涨。
“翻花头”过频:涨价的一只推手
不久前举行的第112届广交会上,服装参展商透露:同样质量的服装,国内卖得比欧美贵,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个市场的服装消费观念有很大差别。
广东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余姓经理说,国际市场的服装销售特点是款少量多,一款衣服采购量能达到几万件,而在国内却是反过来的,款式要多,但每款的量却要得不多,一款只要几百件。因为采购量不同,企业生产成本就不同,做内销成本反而高些。一件秋天穿的厚款女裙,广交会上的报价是9美元,在美国零售终端价格会涨到36美元,折合人民币200多元,但卖到国内市场,零售价就不止4倍,而是可以卖到四五百元。
美国人在着装上似乎对“翻花头”不太上心,虽然每年也有流行的样式和色彩,但总体而言,美国人更讲究穿着的舒适随意。即使是最有钱的美国人,也是重品质甚于款式。美国棉花公司做过一个“生活方式调查”,结果发现,对美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来说,服装的质量、耐穿性及凸显时尚和风格等对购买服饰很重要,其中质量占94%,耐穿占90%,凸显时尚和风格占86%。贝恩管理咨询公司(Bain&Company)的合伙人及奢侈品服装专家Erika SerowErika Serow提到:奢侈品消费者宁可购买一件可以一直穿下去的服装,而不是几件流行但会过时的服装。 《罗博报告》的总编及高级副总裁BrettAnderson说:“对最富有的美国人来说,质量是决定购买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他们很少考虑流行趋势,经典款式和耐穿性是他们购买服装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为何一些品牌如Kiton, Hermes,LouisVuitton或者 Ermenegildo Zegna有很多共通性,他们都讲究服装剪裁和历久弥新的美感。 ”
与美国相比,中国消费者比较在意服装的款式,追逐时尚的劲头更足,甚至对于“撞衫”深恶痛绝。正因如此,厂家必须走小批多品种路线,成本自然抬高。穿着上追求时髦是生活水平提高、过去被压抑多年的爱美之心得到大释放的结果,同时,这种消费习惯之所以流行也是出于一种无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服装太少了。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