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陕西品牌服装 离“例外”有点远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0日

逆市飘红但总量差距大

去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量同比仅增长2%,创近十年最低增速。然而,陕西服装产业却逆市飘红。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1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不能令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兼秘书长陈会安高枕无忧,“我们底子薄、基数低,虽然近几年我省服装产业出现了大幅增长之势,但是将总量放到全国去,和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相比还相差太远。”

由于外贸出口形势严峻,我省部分重点品牌服装企业外贸订单同比下降三成以上。部分企业停产、减产或开始承接内销订单。此外,职业装产业竞争加剧,经营模式滞后。“安全防护功能性职业装产业是我省服装行业的支柱产业,现在仍存在‘轻服务,压价格’的不良竞争现象。如果不改变这种弊端,我省服装行业最具竞争力的职业装将面临衰败的风险。”陈会安告诉记者。

“走常规路线,陕西品牌没有竞争力,也不可能改变现状。东部体量大,即便我们翻番发展,也赶不上步伐。”服装设计师、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冬直言不讳地说,陕西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企业在品牌塑造和时尚创新上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正是缺少品牌,陕西服装产业的重心才放在了职业装的加工制造方面。而职业装是一个附加值较低的细分产品,这样的产品东南沿海等服装大省的大企业根本不愿意去做,因为利润太薄,人家看不上。而我们仅仅依靠加工费维持生计,与快速发展的东部品牌企业形成明显差距。”

专家声音

陕西服装几乎没有叫得响的一线品牌

“陕西服装行业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无序、任其自然发展的状态,仍然处于服装产业的低端领域,真正能叫得上的品牌寥寥无几。”说到陕西服装品牌概念,马冬表示,陕西服装行业几乎没有叫得响的一线品牌。

“什么是名牌,什么不是,这个是由广大消费者说了算的。”马冬认为,国外品牌成为名牌是因为它们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而近年来,国产服装的自主品牌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本土品牌日渐兴起,但打造名牌之路却一直步履维艰。“不得不说,因为彭丽媛着装的影响,国产自主服装品牌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民牌成为名牌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带动中国品牌在全世界快速的成长起来。陕西在这方面也将迎来新契机,因为只有塑造品牌,才是获得更高附加值的唯一出路。”

  “现在大家能叫得出名字的也就是伟志、羊老大,还有女装的歌瑶等等,而这些放在全国,基本上也都属于二三线品牌。”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兼秘书长陈会安介绍说,其实在前些年,班博、伟志、艾拓、羊老大、歌瑶等服装品牌均是陕西走向全国市场的知名品牌。不过,随着服装行业的激烈竞争,像班博、艾拓等牌子已经遭到淘汰。陈会安认为,造成陕西服装无“名牌”的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我们对品牌的重视度始终不够;二是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少;三是缺少资金支持。”

共同把脉

创造出陕西服装的“例外”

“如今,随着彭丽媛身穿国产服装亮相全球,国产服装热起来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服装必将走出一条民牌变名牌的路来。”陈会安充满信心地说,关注“第一夫人”时尚文化现象,既是中国走自己品牌的契机,也是陕西冲出重围的契机。

他认为,提高品牌价值,关键还是在产品研发设计上下工夫。“我们还是得踏实下来,不管环境怎么变,本分不能丢,做服装的本分,做品牌的本分都不能丢。”

而马冬则认为,应该把服装行业打造为时尚产业,将时尚和传统进行大胆解构融合,以基础传统的创意和时尚相结合,才能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服装产业应该是集智力、资金与技术为一体的产业,实现中国服装走向世界的软件集群。”

他认为时尚产业应该由文化、网络、人才队伍等构成,“在这方面我觉得陕西很有优势,陕西占据传统文化之优,与文化产业设计相辅相成,而且有众多设计专业院校。其实,服装就是文化,如果做的好,就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实体经济,就会避免文化产业‘空壳化’现象。”

马冬向记者描绘了他理想中陕西服装行业“站”起来时的情形:西安将成为服饰文化集群区和概念中心,用服饰传播文化软实力。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29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