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收益下降
今年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种棉收益略有减少。据新疆农业厅反映,3月份以来,二铵、尿素、复合肥价格稳中有涨,同比分别涨12%、16%和8%,加上种子、农药、摘花费等上涨,今年亩均成本达到1924.3元,比去年增加108.7元,增幅6.0%;如按全疆平均开秤价每公斤8.9元计算,预计亩均收益806元,比上年少20.2元,降幅2.5%。巴州包头湖农场负责人介绍,今年棉花价格虽然略高于去年,但棉花生产成本上涨更多,今年受天气影响还补了一次苗,多浇了1到2遍水,加上拾花工费用由去年的每公斤1.8元涨至今年的2.2元,还要管吃管住管来回路费,每亩收益比去年少了约200元。
地方农业部门建议,国家对新疆棉花生产补贴政策中仅有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一些规模户、开荒棉地还不在补贴范围内,希望国家能综合考虑棉花生产成本上涨、稳定种植面积等因素,进一步加大对棉农的补贴力度。
临储政策待调整
虽然国家为了保护棉农的利益,连续多年实施临时收储政策,但是收储政策在实行过程中,收储标准人为影响大,部分企业存在压级压价现象。农业部调研组在巴州普惠农场实地调研中发现,按照今年开始实施的棉花新国标,普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用肉眼很难区分31和21级棉花标准样品,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质检人员进行检验,然后确定棉花等级。由于棉农议价能力不强,棉花的色泽、衣分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收购企业说了算,部分企业存在压级压价现象。“棉花收购价格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收购企业定级农民看不见,同样的棉花几天前能按47%的衣分卖,几天后只能按41%的衣分卖,每公斤差了6毛钱。”库尔勒市一位棉花合作社负责人激动地说。
新疆农业部门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贯彻落实临时收储政策,做到不压级压价,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此外,考虑到新疆棉花白度高等特点,棉花质量标准和标准品不能和其他棉区一刀切,应依据产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便于操作。
地方农业部门反映,2011年起实行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切实保护了新疆棉农利益、稳定了棉花生产、保持了市场平稳、促进了产业发展,但现行临储政策面临国内外价格倒挂、国家财政压力加大、纺织企业发展受限等诸多挑战,有必要进行改革,统筹考虑。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辉尚博士认为,对棉花实行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是比较符合棉花产业发展的,但依据面积还是交售量进行补贴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是,如果取消现行临时收储政策,加工企业不得不压低收购价,因新疆地区的特殊种植条件,棉农损失将是最大的。李辉尚认为,国家进行调控政策改革试点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民族政策和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等问题,统筹兼顾生产、加工等不同利益主体,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