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上海国际纺织机械展的展位上,通过与下游的企业家们接触,了解到他们之所以敢于逆市而动大量采购设备,是他们有办法化解来自上游的人为的“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伤害。具体做法与观点与大家分享,见仁见智。
一、根据纤维可纺性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组份纱线,减少棉纤维的用量。例如,黏胶纤维,亚麻和苎麻纤维和各类功能性的改性的纤维在纺织行业大量使用,下游企业将逐步摆脱对单一棉花纤维的依赖。
二、合理配置与采购生产机台。从巨无霸型的长车购买到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特点的组合型设备的选购。
三、由于用工成本上升,下游纺织企业希望生产同样数量纱线的用工量越少越好。因此近年来气流纺,涡流纺、高速喷气织布机等先进的纺纱织布设备成了优先考虑的对象,用这种设备纺纱和织布,自动化程度高,工厂里很少看到工人。
四、纯棉类企业采购棉花和棉纱,如果内外棉花差价或者内外棉纱每吨的差价在人民币1500元以内的,下游企业更加愿意采用国产棉花和棉纱,但是如果差价很大,企业更加倾向于转向境外采购。
五、积极开发和采用智能化技术和数码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领域,以前棉布印花工艺每个颜色每个花型,起订量最少3000米,即使支付制网费,起订量最少需要1000米才能生产,使用现在数码印花技术后,最小的印花数量甚至可以达到微量级别的0.3米,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染化料以及人工。有些浙江的企业中,以前脏乱差的印花车间,成了智能化的操作室,工人操作印花机变成了操作电脑。
六、下游织布和印染企业,自动自发的加大R&D的科研开发力度,全棉产品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全棉的针刺无纺布产品,彩棉,色纺纱专用原料。
高价原料倒逼企业转型,在目前的市况下,上游棉花企业感到悲观,因为他们被政策“养懒”了,一旦没了政策保护,他们就觉得市场乌云密布;相反,下游的纺织印染企业感到乐观,因为他们被市场锻炼强大了,知道与时俱进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一旦市场启动(尤其是海外市场),他们就觉得曙光初现。
随着世界的日益开放,科技的发展带来纺织印染行业装备的提升。中国纺织印染行业复兴的日子指日可待。包括棉纤维在内的多种纤维将在各自的舞台上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整个棉花的用量也会增大;cottonchina的牌子也会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不久,随着内外棉差价进一步缩小,纺织行业装备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国内纺织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前流失的订单会慢慢回流到中国大陆,但是那应该是高端产品而不是低端的低价格,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
市场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企业家们各显神通,驾驭各种不确定性,如果什么都由政策决定了,那么作为企业家,那还有什么挑战呢?
希望纺织行业的同仁们,透过乌云看到希望,做好准备迎接曙光。
(广州市爱纱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