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交叉口
相比文化营销上的迅猛传播,例外在渠道的扩张上却十分节制。从1996年创立至今,例外目前在中国仅有100家左右的实体店,据媒体估算,年营业额已经超过10亿元。
“我们还是以保证品牌和产品的含金量为主导。”李宇对记者表示,“今年实体店增加的数量会控制在十几家,这个部分里面还包括更新的部分,会关掉一些,然后重新覆盖。上海、北京和西南地区的成都和重庆、山东会是我们重点发展的区域。”
实际上,早在2000年,例外就已经在全国拥有80余家店铺,这个数字在2004年变成了100家。不过,例外也正是在这一年遭遇了创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考验。当时,中国市场给予本土品牌的发展空间几乎为零,尤其是自2004年底开始,我国全面开放零售市场,海外零售企业纷纷涌入中国,而随着世贸组织服装协议(ATC)在2005年的正式实施,本土品牌的生存机会进一步受到挤压。另一方面,例外的异军突起引发了业内其他企业的争相模仿,价格战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成垃圾一样被扫掉”,例外决定做一次“加减法”。2004年底,例外开始全面收缩店铺数量,关闭过半的零售店铺,同时将衣服价格提升了一倍,价格区间从500-800元调整到1000-1500元。
十年后的今天,例外再一次站在了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不同于十年前的那一场简单的“门店减法与价格加法”,例外的这一次转型所面临的境况要更为复杂和棘手。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服装业寒潮持续。除了因库存危机和资金链吃紧引发的大规模亏损和闭店潮,由于政治和经济政策的转变,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也遭遇了业绩直线下滑的窘境。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在渗透和改变服装行业的格局。
“经过19年的发展,例外要转型,所涵盖的范围更广,比如说产品专业度、产品研发、供应资源整合、产品设计风格的保持和提升、精工生产的品质等,一系列的动作都要很专业,这些要求你在管理上、统筹上、KPI的指标掌握上要很准确。”
改善工艺模式、提高供求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亦能解决例外目前的库存问题。李宇坦言,例外并非“零库存”,而库存是因例外长期坚持“不打折、不甩卖”所致。“库存消化不是简单的物质转移。其实现在我们只满足了一部分区域的需求,可能其他区域也需要但还不能满足到,我们需要考虑通过一种怎么样的方式去覆盖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另一种思路是,可以通过再创造、循环利用来减少库存。最重要就是不能停滞,不能一味地去放大库存或转移库存。”
而对于眼下如火如荼的电商运营,例外的态度始终很谨慎。对此,李宇表示例外并不排斥电商,但如何介入是例外正在思考的。
“我们肯定不是做一个简单的电商模式的介入。”李宇对记者强调,“无论什么样的模式,你一定是不断地去加深和消费者、所有能接触和体验例外产品的群体的内在的互动,这是我们的目的。”
调整的内容还包括销售运营。打造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方所是例外的试验田。“基于不同元素的组合还不足够。除了购物,这个空间能不能变成一个声音发出的场所?同时,我们会加大体验的部分,如何让体验产生有意思的作用,是我们在关注的。但这个需要时间去酝酿和实现。”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