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浙江绸缎出口遭遇“寒流”

卫敏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06日

  绸缎是浙江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但今年却出现了大幅下滑的态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检验检疫局接受浙江全省外贸企业报检3872.65万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3.68%,其下滑幅度更是创今年上半年出口数量的历史之最。   据浙江检验检疫局相关负责人分析,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日前印度反倾销调查当局作出初裁,包括浙江凯喜雅在内的应诉企业,均被裁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税率在57.42%至115.74%之间,浙江对印出口的相关绸缎都被反倾销关税阴影所笼罩。据统计,占浙江全省出口总量三分之一的出口印度绸缎,目前由于反倾销阴影,销量锐减,已经下降了近一半。   二是去年下半年起,国内生丝价格持续暴涨,厂检4A级20/22旦白厂丝,今年年初的价格每吨17万元,目前现货价高达近30万元,原料成本的上升推动真丝绸出口价格走高,外商观望增多,造成出口数量减少。   三是浙江出口绸缎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真丝绸的初级产品白坯绸占出口的七成以上,技术简单、附加值极低。出口绸缎的品种过于老化,创新品种少,几十年不变的双绉、素绉缎、乔其纱、斜纹绸仍是出口的主要品种。因此,浙江省产品很难销往高消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主要集中在印度等地,难以开拓多元化市场和高端市场,抗击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很低。   那么改变产品低质低档现状的出路在哪里?出口企业应如何规避风险扩大出口?为此浙江检验检疫局提醒,目前国际市场对我纺织品的反倾销、设限、特保调查等贸易摩擦此起彼伏。外贸企业必须要练好内功,提升产品质量及档次,扩大出口,努力使浙江由“丝绸大省”向“丝绸强省”转变。纺织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竞争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成本,技术含量较低,纺织品出口以量取胜,而目前这种优势正在被其他发展中国家迎头赶上。同时,绸缎出口企业必须要改变以前的这种低档和低质状况,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炼白绸、坯绸等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方式,大力提高丝绸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同时,要引进先进印染设备,提高真丝染色、印花绸织物的色牢度及抗皱、防水、防缩、抗污性能。   另外,出口企业应逐步改变绸缎出口仅靠“薄利多销”的策略,争取不断开拓和长期立足国际市场。可喜的是,目前,浙江省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实施品牌战略,包括凯西雅、金富春、喜得宝、梅月、金达、富润、翔顺、华丝、万事利、米赛、达利等11家企业的丝绸产品被首批授予全国高档丝绸标志,这些优质丝绸产品在欧美市场占有率开始上升,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步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国际商报

'

1  
阅读数量(64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