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益阳市纺织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源:百度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益阳市地处湘中偏北,洞庭湖滨,地理位置优越,物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独特的苎麻资源和丰富的棉花资源为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速我市纺织产业的发展,特编制我市“十一五”纺织产业发展规划。
   一、益阳市纺织工业历史与现状
  (一)发展历史和现状
  1、历史。益阳纺织工业历史悠久,特别是建国50多年来,益阳纺织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工业体系现已初具规模且门类基本齐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我市纺织工业的鼎盛时期,当时全市纺织加工企业达200多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主要生产棉织坯布、印染布、经纬编布、印花床单、毛巾、手套、针织内衣、弹力袜、麻袋、地毯等产品,纺织工业上缴的财税收入占当时全市财税总收入的3.1%。90年代中后期,我市纺织工业由于市场、技术、资金、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影响,企业一度运行艰难。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纺织行业实行限产压锭等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纺织工业生产迅速回升,效益稳步提高。
   2、现状。目前,我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46家,拥有总资产 10.84亿元,总负债7.36亿元,从业人员14201人。主要生产能力有:棉纺锭 19万锭,气流纺3800头,苎麻长纤维纺锭8万枚,各类织机1800台,电动袜机 800台,针织内衣主机设备280台(套)。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纯麻纱、纯棉及混纺纱、棉布及混纺交织布、苎麻及亚麻布、梭织服装、针织服装。2004 年全市纺织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1%,实现销售收入11.38亿元,实现销售产值12.9亿元,实现利润16540万元,应交税收33377万元。2005年预计全市纺织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6亿元。
  (二)发展我市纺织工业的优势
  1、资源优势。益阳种植苎麻已有1450多年的悠久历史,农民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植麻经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植麻、收麻和剥麻技术娴熟的麻农。1986年至1995年,我市年均植麻27.6万亩,每年产麻3.48万吨,分别占全国同期面积产量的14.3%和21.6%;占全省同期面积产量的37.1%和56.4%,鼎盛时期的1987年,全市苎麻种植面积高达92万亩,总产达16万吨。1999年到 2004年,我市苎麻总产8.1万吨。棉花种植在益阳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我市地处洞庭湖畔,光热资源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特别是北部的南县、沅江及大通湖区海拔高度在29米以上的耕地均适合于植棉,近20年来,全市植棉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皮棉亩产稳定在100公斤左右。2004年,我市总产3.18万吨,被国家列为10大优势产业带之一,南县还被列为国家级产棉大县。此外,全市有苎麻、棉花生产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其中,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有60人,在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全市苎麻优势良种普及率达90%,在快速繁殖技术上,掌握了嫩梢扦插和细切种根技术;在培育管理上,实施了配方施肥和秸秆覆盖等方法,形成了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湘苎二号、湘苎三号等优良品种目前已在我市苎麻产区大面积种植,其纤维支数高达2000支以上。湖南麻科所最近培育成的湘苎5号具有高产、高质、高抗病的“三高”特点,纤维支数更高达3800支。
  2、品牌优势。我市的纺织工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质量,加强营销,在市场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据统计,我市现有纺织产品中,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部优产品有2个,省优产品有10个,优质产品年产值率在13%以上。老的名牌产品有“达字”牌弹力袜、“桃花”牌内衣,新的名牌产品有“益鑫泰”麻类服装、“丽莎”弹力袜等等。这些名牌产品,通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与打拼,逐步自我完善和成长,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益鑫泰”服装,多年以前就被天安门国旗护卫班选为升旗仪式时专用衬衣,该品牌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商标注册,去年还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3、市场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的消费市场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为我市纺织工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4、技术优势。我市纺织系统虽有不少人才外流,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000人,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有360多人。主要生产设备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10%,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 35%,具有国内一般水平的约占55%。
  5、绿色环保优势。苎麻是中国的特产,苎麻纤维织物具有悬垂挺括、凉爽透气、抑菌防腐、清新自然的独特性能,在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绿色环保声浪中,独树一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未来5至10年内,国际麻类服装和制品潜在市场将超过200亿美元。
  6、互补优势。我市的纺织工业从整体上来看,具有从原料加工至成衣生产成龙配套的生产设施,各企业间有较强的生产互补性。同时,我市纺织企业在存量资产、生产经营、科研能力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我市的纺织工业虽然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结构不合理。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我市的纺织工业规模小,难以发挥规模效益。我市的19万锭棉纺分布在18家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生产能力最大的只有4万锭,最少的仅3000锭。从产品结构上来看,大多数企业仍然生产的是21支左右的低支混纺纱等低档、大路的初加工产品,而市场上一些紧俏且利润颇丰的高支精细或低支粗厚的纺织品无论设备和技术都难达到批量生产的要求。
  2、市场难把握。纺织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较为关注的进出口产品,美国、欧盟等国家经常对我国的纺织品采取限制进口的措施,使得纺织产品的市场走向预测难度加大。
  3、开发能力弱。我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但外地的优秀开发人才难引进,本地优秀的开发人才也难以留住,同时,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用于设备更新和产品研发的资金十分紧张。产品的开发和更新换代明显地滞后于市场需求。
  4、发展后劲不足。纺织工业企业由于前几年长期亏损,大都负债累累,自身已无造血功能。近几年引入民营资本后,情况虽有所好转,但很难一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企业筹资渠道不畅,资金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市纺织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益阳市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纺织工业产业政策,紧紧围绕我市工业强市和项目立市的战略要求,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不断深化我市纺织工业企业改革,突出调整优化纺织工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发展民营经济,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全面提升我市纺织工业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二)整体思路 立足本地纺织工业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加快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对全市纺织工业进行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政策倾斜,积极引导纺织工业企业实现资源、环保、企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资产、装备、科学技术的优化重组;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突出苎麻特色,以高档苎麻面料、高档苎麻系列服装和高档产业和装饰用布为主体,以做大做强“ 益鑫泰”品牌为关键,以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为保障,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农、工、科、贸一体化;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突破资金和技术瓶颈;围绕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服装及其面料所需求的各类原料和技术,构建有益阳特色的纺织工业产业群、产业链,形成功能齐全的产业化群体,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水平和档次,增加纺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提高全行业的整体效益。
  (三)发展目标
  1、生产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年平均递增27%,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亿元,年平均递增28%;到 2010年,全市纺织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年平均递增21.9%,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亿元,年平均递增23.2%。
  2、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及产量发展目标。到2010年,年产棉纱及各类混纺纱18万吨,棉布及混纺交织布2000万米,印染布1000万米,针棉织品折用线量5000吨,苎麻纱线球2000吨,苎麻及亚麻布2800万米,服装1500万件,其中梭织服装(衬衫、西服、牛仔服等)700万件,针织服装800万件,含麻产业及室内装饰用布1000万米,各类机织袜1500万双,其中含麻袜300万双。
  3、技术进步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个,开发新产品100种以上,其中批量生产形成规模的在60种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除主要质量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外,争创新的省名牌产品5个。
  (四)主要行业具体规划
  1、麻纺织:苎麻纺织系我市优势产业之一,长纤纺锭要扩大生产能力,总规模发展到30万锭左右。集中精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管理,精心组织企业之间优良资产、装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化重组和横向联合,坚持长、中、短纺和内外销市场并举的方针,加速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应用新工艺推广生物脱胶与纤维素酶后整理技术,保护环境,改善含麻织物的服用性能。组织苎麻产品深加工,把麻渗透到色织、针织、复制等多个领域。形成以益鑫泰公司为重点,以市直、沅江、南县、大通湖各麻业纺织企业为主体的苎麻纺织产业群,努力开发纯苎麻、苎麻与棉及各类化纤混纺、亚麻等含麻粗厚织物与高档衬衣面料,扩大针织面料与T恤衬生产比重,以“益鑫泰”现有品牌为基础,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创新名牌,加快扩大服装比重,尽快形成可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不同市场需求的不同档次的市场竞争力强的六大系列产品。即:出口创汇的传统纯麻系列产品;适销对路的涤麻棉常规系列产品;近年颇受部分消费者欢迎的麻毛腈系列产品;麻与棉、丝及各种化纤混纺、交织系列产品;纯麻和麻与各种纤维混纺、交并、交织的针织系列产品;各种含麻针、梭织服装。
  2、棉纺织印染:我市棉纺织工业经“七五”、“八五”期间的大力发展后,改变了多年有织无纺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19万枚环锭纺生产能力,到2010年我市棉纺总量要达到70万锭的规模。为了提高加工深度,要大力发展无梭织机、宽幅织机,全力打造省内麻棉纺织原料产品交易中心,以织造业带动纺纱业的发展。大力提高棉纺织印染的技术装备水平,利用现有基础,填平补齐,前后配套,应用清钢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现代化装备,生产档次较高的精梳高支纱,无结头纱、无梭织物、宽幅织物及仿真、超细、超薄、粗厚等不同规格的服装用、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
  3、服装:在加快设备更新改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高档出口服装和国内适销对路的服装,积极做好服装面料的衔接,配套开发服装辅料,借助“ 益鑫泰”服装品牌,发挥其辐射功能,培育“桃花王”等服装品牌,使2010 年梭针织服装总产量达到1500万件。
  (五)主要措施
  1、全力抓好麻类产业链建设工程项目。要大力支持益鑫泰、明星麻业、洞庭士达、汇源麻业等企业,兴建洞庭湖麻类产业链建设项目。一是生物麻纤维绿色环保功能性面料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利用现已成熟的生物脱胶技术及特种整理技术,年产各种高技术印染整理面料1200万米,项目实施后,年新增产值1.8亿元;二是2万锭亚麻高档生态面料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利用原有的亚麻深加工技术基础,兴建国内唯一的集原料、科研、生产全功能的亚麻高档生态面料生产基地,年产高档面料1000万米,项目完成后,年新增产值3.5亿元;三是麻类针织面料、毛衫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利用麻为原料,生产苎麻T恤、丝麻T恤等高档产品,年产针织面料117吨,针织毛衫300万吨,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产值1.8亿元;四是麻类家纺及装饰面料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产家纺及装饰面料350万米,年新增产值3亿元;五是中高档麻类服饰加工中心项目。该项目年产中高档麻棉休闲服装500万件,可年新增产值3.3亿元;六是高档牛仔面料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年产麻棉混纺纱4500吨,麻棉弹力牛仔布370万米,麻棉非弹力牛仔布430万米,年新增产值2.9亿元;七是6万吨苎麻生物脱胶工程。该项目年产生物脱胶精干麻6万吨,年新增产值4.8亿元;八是扩建20万锭长麻纺项目,年新增产值9.36亿元。以上8个项目预计总投资17.86亿元,建成后可年新增产值30.46亿元。
  2、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在全力壮大益鑫泰公司等麻类企业的同时,采取外引内联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扩大其他纺织骨干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全力抓好恩泽水溶布制品公司生产200万米牛仔布及后整理生产线、大通湖普华纺织有限公司棉纺扩规工程等一批技改项目。到2010年,力争打造年产值过10亿元的纺织企业1家(益鑫泰公司),年产值过5亿元的企业6家(南县德盛纺织有限公司、沅江明星麻业有限公司、沅江洞庭士达公司、益阳鑫达纺织有限公司、大通湖金胜纺织有限公司、大通湖普华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3家(益阳华一纺织有限公司、益阳普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大通湖华达纺织厂、沅江市恩泽水溶布制品有限公司、沅江市荣信纺织有限公司、南县德兴纺织有限公司、南县汇源麻业公司、南县兴利泰公司、南县汇华纺织公司、资阳锦峰制衣公司、丽莎袜业有限公司、益胜富晖制衣有限公司、益阳瑞亚纺织有限公司)。
  3、正确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目前我市的纺织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思路不明、融资渠道不畅、遗留问题较多、外部环境复杂等具体问题。根据这些情况,我们一定要多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是正确引导民营企业家破除家庭式经营的观念,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开阔思路,提高发展意识和企业管理水平。二是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积极协调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使金融部门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简化贷款手续,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全力帮助改制后的民营企业搞好原企业的水电分离改造、职工移交社区等后续工作,为民营企业解除后顾之忧,采取过硬措施,坚持制止向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要帮助民营企业搞好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稳定职工队伍。
  4、调整产品结构,延伸深加工产业链。“十一五”期间全市纺织企业的发展,要立足在发展深加工产品上上规模。一是大力发展苎麻深加工产品。努力开发具有显著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各类纯苎麻纱、苎麻与棉及各类化纤的混纺纱、亚麻纱;发展含麻粗厚织物及高档衬衣面料,发展上述原料的针织面料,开发麻类超纤维、粘胶类纤维、弹性纤维、功能性纤维等新产品。二是棉纺和混纺向精梳高支发展。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逐步降低低支纱产品的产量,积极扩大精梳高支纱、无结头纱等市场紧销的纱线制品生产。三是发展中高档出口服装和国内适销对路的服装。在继续做大做强“益鑫泰”的同时,抓好中南针织品市场的建设和巾帼纺织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适销对路针织内衣、童衣等服装的生产。
  5、抓好原料基地建设,筹建棉麻纺织品专业市场。一是以湖南麻科所为主体,适时引进其他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大力改良苎麻品种。要抓好优质苎麻种苗基地建设,抓好优质高产麻园基地建设。二是适度扩大苎麻和棉花的种植面积。到2010年,要将苎麻的种植面积扩大到60万亩左右,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亩左右。三是建立公司+工厂+基地+农户的产业结构链和产销服务体系,大力做好植棉、植麻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四是筹建棉麻纺织专业市场。要把分散的棉麻原料、成品交易市场集中起来,筹建一个大型的、专业化的纺织品市场,扩大我市纺织品及原料的知名度,降低销售成本,扩大纺织产品的辐射面。

1  
阅读数量(84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