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新闻
百度 谷歌 雅虎 必应 搜狗 搜搜
公司 产品 导购 样本 名片 视频 图片 新闻 技术 黄页
摘要:劳作型纺织企业向运作型企业转型的显著特征是,变纺织产品市场被动权为企业主动权,把流向其他环节的远高于产品成本的产品附加值夺回来。《中国传统纺织产业已走向严冬》从目前纺织产业发展形势出发,探索目前部分纺织企业发展的一点点当务之急.很难说文中观点能对部分纺织企业发展产生什么立竿见影或推波助澜的作用,只企盼对纺织企业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企业、社会留下一个思考的话题。
2003年开始到现在,中国的棉花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都出现了若干“没想到”的因素,这段时间成为国内棉花市场开放以来波动幅度最大的一年。
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史建伟把2003年至今的国内棉花市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2003年9月-10月,棉花大幅度减产引发棉花购销市场的暴涨。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11月初到今年2月底,此阶段棉花价格一直高位运行。是由于国内新棉资源偏紧、新疆棉运输不畅、收购成本居高不下等造成的。加上纺织企业贷款资金从12月开始趋紧,使得棉花价格没有继续上扬。第三个阶段是今年2月至今,国内棉价出现回落。第三个阶段是今年2月至今,国内棉价出现回落。尤其是“五一”以后跌幅加大。到6月底,棉花价格已经从去年11月初的19000元/吨下跌到14000元/吨左右,跌幅超过26%。原因起于2月26日,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新增2004年度100万吨棉花进口配额,引发了国内棉价下跌。不过,引起棉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进口棉花的大量到港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5月14日,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又下发通知控制信贷风险,纺织也成为严格受控行业。资金的紧张为纺织和棉花流通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购销棉花困难,再加上外棉的大量集中到港,出现了货比钱多的卖棉难现象,出现一时的供大于求。 近期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下降,在跌破了前期业内预测的14000元/吨的支撑位后,跌势似有加剧之势。棉价的持续下行,让绝大多数持有大量棉花的棉花流通企业出现亏损,同时,前期囤棉较多的棉纺织企业也因此带来不小的损失;另外,棉价的持续下行对棉花、下游棉纺织品的销售均产生了消极的抑制影响:棉纺织生产企业购棉不积极,而织造企业也不敢大量采购,市场经营商更是普遍持观望态度。 在新棉即将上市、国内外棉价仍未彻底接轨的情况下,如果国家现在出台收储政策,对目前国内的棉纺织业还有意义吗?如果收储政策出台,国内棉花价格将止跌走稳,但反弹的力度与空间都不会太大,未必能有效刺激棉纺织品市场的复苏。可以说,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基本不利于棉纺织业后期的发展。国家现在收储棉花,棉纺织业已失去的订单也已无法挽回;现在也是纺织业淡季,秋冬季的服装订单还只是刚刚打版,大量接单还基本未开始,所以此时倒还不如让棉花彻底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内棉纺织企业对国家是否收储棉花表现得较平淡,因为现在棉花收储对棉纺织企业的现状并起不到根本改善作用。目前棉纺织企业产品库存较高,资金周转困难,而且棉花价格的稳定也不会对产品销售起到推动作用,主要是由于下游需求疲软,按目前的棉花、棉纱价格很难接到有利润的订单。二、纱布市场
1、棉纱市场 为何国内外市场棉纱价格一路下行呢? 1> 国际棉花价格的大幅下跌,直接拉动棉纱价格的下行。 棉花价格的下跌使得纺纱的原料成本大降,而占纺纱总成本近70%的原料成本的大幅下滑必然使得棉纱出现明显的下跌行情。 2> 时处纺织业淡季,下游需求较弱。 目前纺织业正处于全球性淡季,巴基斯坦纺纱厂反映除国内需求相对比较稳定外,来自国外的询盘数量很少,棉纱出口量一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外随着东南亚廉价纺织品的激烈竞争,台湾省内一些常规产品的纺织厂家产能不断缩减,从而对纱线的需求显得相当疲软,棉纱进口量下降。土耳其纱线的价格仍然很低,时至淡季,在国际市场上其环锭纺纱线正遭遇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产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欧洲国家的纺织品市场更为清淡,纱线销售一直不大乐观,有些为了减少纱线的积压,甚至利公众假期放长假,以达到缩减产量的目的。 3> 棉纺业进入全球性的微利时期。 尽管棉花的价格继续下滑,但却鲜有纺纱厂可以从中获利。全球各个国家的纱线的报价仍维持在保本、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且有一些国家纱线的价格还有进一步下调的迹象。依照目前的棉纱行情来看,绝大部分的纺纱厂基本在无利可图的境况下维持经营,全球的棉纺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的时代。 部分国家或地区为了缓解棉纱常规品种激烈的价格竞争,另外也是为了在目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减少纱线产量,转而生产高支纱,但仍难逃脱销售不畅和价格下跌的命运。据悉,埃及生产的40s以上纱线的官方出口价格均有下跌,而且库存压力还不小。意大利的纺纱厂也为尽力维持销量而进行薄利经营。综上所述,6月棉纱不仅销售不畅,而且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棉纺业不少都在保本线的边缘生存。进入7月份,这种棉纺业的弱势格局仍难以得到改观。此外受各个权威部门对新年度棉花产量的预测,使得棉花价格大幅下跌,这必然转嫁到棉纱这一环节上,从而7月份棉纱价格还会继续下跌,销量也不会太大。 2、坯布市场 国内329级棉花现货价格已由2月底的最高价近18000元/吨下跌至近日的14,000元/吨左右。与此相应,国内棉类纱线价格也于今年2月底开始相继走低,目前更是跌声一片,多数企业反映,目前国内需求形势不好,一旦订单出现,就会有不少织造厂家为了接单,而打起“价格战”,坯布的价格自然就有了缩水。 近一个月以来,市场上主要成交的面料有薄型麻料花布、棉类花布(包括全棉布、人棉布、棉氨布等)、针织花布、装饰布等大类品种。市场上没有固定热销的品种,多数品种是“轮流坐庄”。多数品种的价格以稳定为主,只有部分品种的价格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跌。在6月25日前,因为市场整体疲软,虽6月16-22日出现了一轮旺销期,但由于市场上现货过多,麻料花布中雪纺系列和佐帻麻系列品种、人棉布和涤棉布中少量品种的价格累计有0.05—0.50元/米的下跌。 6月市场行情比5月份略有好转,主要是因为天气逐渐升温,一些面料销售商和服装加工厂商要抓紧时间采购和生产一批面料和服装,投放到市场上去,以避免耽误商机。行情好转的出现,主要是产品季节性交替所致:根据往年惯例,端午节后织造企业的生产品种将由夏季面料转向至秋冬面料,从而导致市场上夏季面料供应相对减少,所以一些面料服装厂商会在这段时间再购进一批夏季面料,以备生产之需,也因此注定了这轮销售高峰不会走得太久。后期坯布市场销售仍将低迷,行情整体上将在较低的位置盘整: 1> 坯布后市价格仍有下跌的牵引,其原因是: 其一、受电子撮合及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大幅走低的影响,以及受有关部门公布的下年度棉花产量将达到610万吨的冲击,5月中下旬以来,上游原料棉花现货价格下跌速度加快,短短一个月时间跌幅达到1000元/吨左右,目前尽管棉花市场没有出现前期的恐慌性抛货行为,价格下跌速度有所趋缓,但下跌步伐仍将继续,跌势难止。 其二,目前属于织造业的传统淡季,上半年的订单已结束,下半年的行情走势尚不明朗,订单还没有落实,加上今年受出口退税率下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电力紧缺和宏观调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织造企业仅以补单、少量外单和来单加工维持,坯布外销市场始终不够顺畅,相比去年,坯布外销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因此,受上述两大主要因素的影响,坯布市场行情偏弱,价格仍有向下调整的趋势。 2> 坯布后市价格下跌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其原因是: 从2月中下旬开始,坯布市场价格开始下跌,至今已经历了长久的价格下滑,不少坯布产品价格已跌至“底线”,坯布后市价格继续自主下跌的空间已经被严重压缩,和上、下游之间的磨合期已宣告结束。也就是说,市场行情经过较长时间不景气的折腾,目前经销商的心理已较为脆弱,上、下游产业有似“惊弓之鸟”,上、下游之间的相关性比以往将表现得更为紧密。 加之,不少织造企业早在去年就预计到了今年行情的不乐观,在今年4月份就已经感觉到了淡季的来临,对坯布后市的预期值较低,前期也一直没有满负荷运转,多数的时候处于减产、限产的“不饱和”状态,不少企业明言,目前能“糊口就成”,没有过多奢望。另据市场人士反映,目前坯布市场的库存量相比往年下降约三成,难以形成大面积的降价抛货的场景。 目前,从整个棉纺织产业链的形势来看,种种迹象显示:行业弱势格局已明,价格跌势趋向已定。企业效益与市场行情在短期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棉花是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约占棉纺织行业原料64%左右),棉价的变化对纺织行业盈利的影响至关重要。在经过一轮大涨之后,5月以来国内棉价开始明显下降。棉价变动与企业盈利变化的关系是:在棉价上涨初期,棉制品价格能够跟随上涨,而产品原料及其储备仍处在低价位,企业盈利上升;在棉价上涨的后期,棉制品价格难以跟随上涨,低价位储备的原料已用完,企业利润被成本上升所挤压;在棉价下跌的初期,产品价格也跟随小幅下降。因原料储备成本仍处在高价位,企业盈利受产品价格下跌所挤压;在棉价下跌的后期,原料成本大幅下降,而产品价格降幅较小,企业盈利空间扩大。 2004年上半年,正是棉价上升的后期和棉价下跌的初期,是行业最困难的时期。 和棉价飞涨超过70%相比,去年上半年每吨棉纱生产成本约1.4万元,10月份后,由于棉花价格的上涨,棉纱价格涨到每吨1.9万元,最高上涨到每吨2.2万元,上涨幅度为22%,而棉布的销售价格上涨幅度在16%,服装行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销售价格几乎没有反映。这使得纺织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下游产品无法消化成本增长带来的压力,造成一些企业限产甚至停产,有的企业已经滑向严重亏损边缘。不少企业反映,近期纺织品价格的下跌和棉花价格的下跌几乎同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棉花后道产品缺乏支撑,无论是棉纱还是棉布的价格上涨远没有和原料同步,大量的进口棉只是平抑了国内的棉价以及优势企业对高等级棉的需求,对提升纱布的价格作用并不明显。再加上去年棉花居高不下的价格使纺织企业难以承接到高等级棉纱的订单,众多棉纺织企业的外单大量流失,短期内这些订单没有回落的可能。三、当前形势
1、低水平重复建设 随着2005年纺织品服装无配额时代的来临以及在我国加入WTO后的2002和2003年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大幅增长的影响下,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迅速增加,国内的纺纱产量也由2001年的不足700万吨跃升至2003年的近1000万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在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不少乡村是家家户户都有几台织布机或纺纱机,如山东高密的咸家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低档人棉布的主产基地,而浙江苍南县利用再生棉纺纱的家庭小作坊也是随处可见。 在盲目投资之下,价格回落、库存增加、市场供求失去平衡几乎是必然的结果,然而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更严重的问题是目前棉纺织等行业的库存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相对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是最大的“元凶”,另外,部分企业对行业内的指导思想理解有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产品过剩。 可以断定的是,单纯的产能扩张可以休矣。因为即使拥有1000万锭生产能力的工厂,面临的问题还是如何延续的问题、如何长大的问题,况且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可以断定的是,大规模地占领发达国家纺织低端市场的道路也不会走得太远。 2、国家政策的影响 2003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投资不断升温。由于不少投资挤向获利高又快的领域,且以竞价作为开拓市场的惟一手段,因此行业中的部分领域确实存在重复建设、投资过热问题,风险正在逐渐积聚。5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作为信贷风险的调控对象,纺织业亦赫然在列。据悉,今年一季度,国内银行面向纺织业发放的贷款比同期减少了100亿元左右。 由于国家要控制投资过热,防止通货膨胀,采取了一些宏观政策。银行业信贷压紧、银根紧缩等措施,加大了棉纺织企业的资金压力,而前期国内棉价过高以及今年出口退税率下调等措施又大大降低了国内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外向型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再看国内的情况,虽近期物价略有上涨,但消费市场依旧疲软,人们的需求不旺,导致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内需市场渐渐萎缩。这样一来,无论是外销订单还是内销订单都有一定程度的缩减,织造企业的日子就日趋难过了。 没有订单,织造企业无法生存;有了订单,情况也不一定就好。近期大多数出口订单都是要求高利润薄,企业生产没有多少利润可言。在今年行业整体形势欠佳的情况下,企业为了促进销售,争抢订单,不得不采取打“价格战”的措施,这样一来企业只能“勒紧腰带”生产,勉强能维持生存就已经不易,利润可能就显得有点奢望了。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处关于纺织业的一系列新政策不日将正式出台,届时,包括总量控制、棉纺细纱机准购证等制度将明文废止。 新的纺织业政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明确放弃行政性总量控制手段,鼓励企业上马高技术含量的项目,以后将取消国内细纱机准购证制度和气流纺纱机进口核准制度,放开细纱机进口限制。只要是用他们自己的钱或按规则从银行贷款,属于市场行为,政府将采取中立政策。用市场合理的配置我们目前的纺织行业,优胜劣汰,以达到中国纺织产业与世界接轨的目的。同时也适应纺织产业当前的形势,更大程度的优化产业优势。其次,大力支持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国际先进的棉纺织设备、关键零部件应享受进口关税减免政策。 目前,从整个棉纺织产业链的形势来看,种种迹象显示:行业弱势格局已明,价格跌势趋向已定。企业效益与市场行情在短期不会有明显的改善。这就需要棉纺织企业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以后的“征程”做好定位。四、出口形势 5月1日,欧盟要正式东扩了,从现实的角度讲,欧盟东扩对中国的经贸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扩大后的欧盟实行统一的关税;其次,对中国扩大对欧盟出口大有益处,中国的贸易公司更加容易进入欧盟大市场。而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而言,忧大于喜。在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商品中,纺织品是一个重头。欧盟扩大前,中国与即将加入欧盟的中、东欧10国有较大的纺织品贸易额。5月1日欧盟东扩后,如果欧盟保持对中国的纺织品贸易配额不变,那就意味着中国对25国的纺织品出口在实际上将会减少。 扩大后的欧盟,纺织服装业直接从业人员将达250万,营业额2000亿欧元,也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大户。 面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压力,欧盟一些成员国和行会纷纷向欧盟委员会施压,要求保护欧盟纺织业,对中国实施“特保条款”。欧盟扩大后,欧盟根据“特保条款”制定的限制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一些“特限措施”将适用于10个新成员国。 明年1月1日起,美国、欧盟将取消纺织品、服装的贸易配额限制。相当部分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均将之视为一个非常好的拓展欧美市场的机会,并在今年纷纷增资扩产,准备明年大展身手。但综合各方消息,明年市场的预期不容乐观。近日荷兰远东进口商协会主席David van Huiden表示在2005年配额取消之后,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还很可能遭到反倾销及特殊保护条款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荷兰各大纺织品进口商均对此充满忧虑。其表示目前不明朗的局势使得多数进口商不敢贸然与中国纺织品企业提前订货,因为一旦中国纺织品因遭遇反倾销及特保条款的限制,多数订单将成为泡影。 取消配额后,中国纺织品若倾巢而出,带来的结果将是在短期内遭到欧盟及美国的反倾销或特保条款的限制,征收更高的反倾销税或重新设定配额,最终有可能在竞争中退出市场。五、分析预测
纺织产业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基石。即使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波动期间,作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业也支撑着经济的基础并率先复苏,对全球经济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纺织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直接导致全球纺织业出现困惑和冲突。过度的成本竞争、资源供给矛盾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正在成为纺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纺织产业基本上属于资源加工型产业,较大程度地依赖于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资源和生产合成纤维的石化原料资源,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也很大,产业越是高速发展,与可供资源的矛盾就越突出。同时,在纤维生产、纺织加工、染整加工、服装制造、产品消费等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对环境的污染。纺织行业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严重不足,发展尚未摆脱外延型数量增长模式。总之,纺织产业正面临着生产技术和产品的重大变革。 目前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低成本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不断。高效率、低成本是纺织业持续追求的主要目标,与此相对应,也容易造成产业趋同、低价竞争的格局,影响产业在充分培育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一方面指责发展中国家的低价竞争,另一方面又不断对其施加成本压力,这些矛盾思维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纺织贸易冲突不断,严重影响纺织产业的和谐发展。 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上正式提出“现代纺织”这一超越传统纺织发展模式的新概念,现代纺织对传统观念进行颠覆的同时,在未来产业的运行模式、资本运营、环境友善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 现代纺织应倡导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即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国家与地区间的和谐。现代纺织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通过加工对象、加工技术手段、加工路线与形式的创新,努力寻求与资源的供给平衡,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与改善环境;通过产业组织、产业链的整合与执行ISO14000和SA8000等相应制度与规则,维护组织与组织、阶层与阶层、劳动者与投资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公正与平等;通过实施WT0框架下国际间的互利互惠的分工、竞争与合作,达到国家、地区之间的共生共荣。 作为世界纺织生产与加工转移的中心地区,中国纺织产业也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原料紧缺,投资领域相继发布预警信息,价格竞争消耗了大量的企业利润。 2004年是“购并重组”年,在纺织工业存量资产调整和增量资产扩张的运动中,购并重组将更加活跃。国有资本将进一步向沿海民营、外资转移,大企业和优势企业无疑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升,而一部分缺乏竞争力而又调整缓慢的劣势企业将在2004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源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这是蜕变前的反应也好,超越前的阵痛也罢,总之,世界纺织产业已经到了摆脱传统思维和发展格局的边缘,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产业模式取而代之。
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顾客,持续改进,实施品牌战略,必须是
网址:http://www.wxrb2.com
常州市润源经编机械有限公司
经编未来 无限可能
网址:http://www.run-yuan.com/
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云展云舒,龙行天下 并人间品质,梳天下纤维
网址:http://www.yunlongfj.cn/
黄石经纬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印染机械 首选黄石经纬 印花机 丝光机 蒸化机
网址:http://www.hsjwfj.com/
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稳定性,宜昌经纬纺机QC小组喜获优秀奖! 青岛宏大与许昌裕丰成功签订8.4万锭托盘式自动络筒机,携手挺进新疆 我国面料对东盟北美出口均有所增长 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重要方向 立达最新纺纱箱S35有效节约原料
重庆金猫携多种新产品参加本届ITMA亚洲展 业务量同比增长超70%,经纬榆次逆势而上靠什么? 壕砸1.3亿收购美国一家大公司,已购的徳司达年狂赚1亿美元,浙江龙盛真牛! 管理创新是纺织行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 中棉行协赴武汉调研,当地纺企大佬齐“上诉”!棉花“抛储”是焦点!
震惊!曾投资百亿上演“空城计”、今半年产值4个亿!咸阳纺织业强势回归,“梦桃精神”永存! 沭阳县纺织产业“织”出“强县富民”产业链 咸阳纺织业回来了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年中报告:保持增长效益持续改善 纺机人,生意再难做,深耕自己的行业也比转行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