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杭州的服装产业,大家必是笑意盈盈的啧啧称赞。然而,有一批人既不高兴也不生气,但会掺杂着少许不易觉察出的失落,淡淡地说道:“历史上,其实是先有余杭,后有杭州的。”
同在余杭,家纺和服装的鲜明差距
余杭,杭州八城区之一,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有我余杭”之称。亘古开天的良渚文化、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蛮声海外的禅茶文化,将余杭古老的文明告诉了世界。余杭纺织业历史久远,闻名于世的莫过丝绸。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企业是余杭率先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之一,服装业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带领老百姓致富的主要产业,在外贸出口方面为后起的其他行业做出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余杭闻名全国的家纺产业其实是后起的产业之一。如今在政府的不断支持下,家纺企业纷纷积极参加各种展会,主动走出去,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不断从设备、技术上进行加强,家纺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经过近15年的发展,家纺产业已成为今日余杭一张响亮的“名片”。
2002年余杭区被授予“中国布艺名城”称号,家纺产品涵盖窗帘、沙发布艺、床上用品、花式纱线等,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家纺企业328家,成功注册“余杭家纺”集体商标,“奥坦斯”、“众望”、“中亚”、“柯力达”等企业已迈入亿元大军之中。
而这些年里,余杭的服装产业发展如何呢?
余杭区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杭州杰丰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礼根介绍说,余杭区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如今仅有83家,工业产业产值近90亿元,虽然数额上与家纺差距不大,但家纺在当地被称为是富民工程,而服装90%以上是出口,过多的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财富创造上落后于家纺。同时,面对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长,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萎缩,外贸服装企业的未来之路受到挑战。
“现在比2008年还难做,别看现在订单没有减少,但各种成本的增加,企业的利润流失很大,眼下已逼近盈亏临界点。”高礼根说。
同时介于内销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外贸服装企业开始主动尝试走品牌之路。然而,企业纷纷感叹,从外贸转做品牌––难。
杰丰去年开始做内销,今年9月份开出了第一家店,设计研发、营销、装修、广告、营业员的工资等多项支出,使公司一年里投入了上千万元,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咬牙坚持几年。
大量的投资,使企业希望客户能够及时结款,这样才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与外贸付款方式不同,做内销要求客户先交付30%的订金,产品生产出来后再交一部分货款,而最后的10%~20%可以在出货后45天内付清。某羊毛衫厂负责人对此颇为无奈:“我们最近有个客户定了30万元的货,付了30%的订金以后,拿了部分货却资金链断裂,我们只好把这部分库存压着,但是资金不能回笼,我们也没办法再接大单。”
浙江同泰制衣有限公司做了十多年的外贸生意,迫于当前的外贸形势,也不得不转型做品牌。董事长童晓鸣介绍说,从去年年底公司开始转内销:“外贸的经验只是让我们学到了服装品牌运作知识的1/3,还有2/3要自己从头开始学。外贸加工转做品牌相当于二次创业。”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