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实施新劳动法,加上人民币升值,人工及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不少在珠三角的香港企业均面对不少压力。
香港服装纺织商会前会长、永远荣誉会长陈亨利警告业界,面对成本挑战,若不考虑撤往更便宜的地方,企业寿命还剩多少不难估计。
撤离珠三角,转战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缅甸及越南等地,俨然是港商自救的出路。
细数香港工业发展史,不难发现工业界多年来均懂得因地制宜,在适当时候为自己铺陈后路。80年代,香港制造业成本逐渐上升,港商纷纷将厂房搬往珠三角,整个工业界多无例外,珠三角纺织制衣厂大部分均是港商。
陈亨利指出,纺织制衣行内经营成本存有差异,相信做恤衫的越来越少,做针织同样减少,只剩下毛衣厂商及内衣厂较能维持,主要由于厂房用大量机械化生产织造,用的人手不多,仍有竞争力。但若大量依靠劳工生产,一定选择成本便宜的地方。而陈亨利形容香港纺织制衣业目前「非常艰难」,正陷水深火热阶段。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