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辟了丝绸之路,被世界誉为“服装王国”。今日,我国已拥有5万多家服装企业,年产服装百亿件,掌握全球服装产业总量60%左右的市场份额,是不折不扣的“服装第一大国”。
然而,勿庸讳言的是,在金融风暴中挺过来的中国服装制造业正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时下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出口占很大比重的服装产业构成了重大威胁。近期,有关部委牵头协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人民币汇率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如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3-5%,服装、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左右,许多议价能力低的中小企业将面临亏损。而民工荒、原材料上涨、工资上升等成本压力也将一步步蚕食着这个传统制造产业的利润。与此同时,令人深忧的是,随着服装企业规模的扩张,原来手工的管理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被大量的信息手工处理和传递导致的效率低下所困扰。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正经历从质量竞争到成本竞争的转型阵痛,迫使企业转而力求对市场响应速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也促使服装企业如何在管理模式和信息化应用方面进行创新提高、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竭尽全力,这将决定服装企业未来的成败。
服装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然而,不客气地说,由于国内服装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普遍存在误区,对信息化的投入较少,人才、技术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瓶颈,因此目前我国服装企业应用普及率还较低,成效一般,可说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信息化投入比例偏少
IDC调查显示,在信息化投入上,按国内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与销售收入的占比来看,85%的企业低于1%,10%的企业达到了1%-2%,仅有5%的企业达到2%以上。而国外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均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领先企业甚至达到5%-10%,有效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