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发布的去年年报中,森马、美邦等服装企业自上市以来首度业绩大滑坡。在行业步入寒冬期后,今年,服装企业将从供应链、多渠道清库存、门店管理等层面重整战略。北京商报记者将探究服装企业如何应对危机,重拾业绩增长。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服装品牌近日发布的年报中,不少企业将改善、提高、优化供应链看做企业升级转型的一部分。随着消费者需求不断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服装企业亟待摆脱桎梏,从批量制造转向定制化生产。
小批量定制化生产
“少而精”一直是奢侈品品牌奉行的生产原则,近日,Burberry宣布将在中国推行定制男装的服务。定制化、个性化似乎是奢侈品品牌营销中司空见惯的手段,除雄厚的资本基础外,它们还拥有互通协作的设计团队、服装制造者以及营销企划。
消费者对服装需求越个性化,越显示出服装生产需从批量生产转向品种多样、个性、特征鲜明的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趋势。不过,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增加了服装企业供应链的匹配难度。
“上架周期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在高强度的供应体系中,服装品牌需及时追踪目标消费客群、随时应对服装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调整生产计划。服装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打破标准化生产惯性,不过这却是服装品牌减少库存、提高效益最需经历的转型之痛。
有业内人士称,虽然本土服装品牌很难像Burberry在各方面拥有顶级团队,但Burberry成为奢侈品佼佼者的关键是团队之间的沟通协作,而我国的服装企业在产销方面习惯各自为战,缺乏订货、加工、采购、销售等环节中对目标消费群体需求变化的追踪。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马士华曾表示,供应链管理需要通过初始的订单、加单信息、反馈的提货信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组成一个整体,实现快速精准生产销售。
提速生产配送
快时尚巨头ZARA以“款多量小”的生产模式,成为我国服装品牌竞相效仿的对象。据了解,ZARA的战略要求供应链各环节需持续地推出各类型、式样的新品。ZARA的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ZARA经营的是“时装”,消费者可以从ZARA中找到最新、限量供应的新品。通过快速设计、快速生产、快速运送、快速上新,ZARA达到了7天的货品更新周期。
在实现了生产供应链的提速、改变后,服装企业能否将产品快速地分销到各区域市场上,取决于供应链的配送环节。事实上,ZARA的快便是建立于此。据了解,为确保各类款式服装不会在总部停留太久,ZARA服装在送达分销中心后,以每小时6万件的速度进行分拣,以1-2天时间运送至各零售终端。据统计,ZARA欧洲门店可在24小时内收到货物,美国门店需要48小时,日本门店则在48-72小时之内。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