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2012年度国家收储和2013年第一批抛储就要结束,后期棉市的政策调控将以持续的抛储和滑准税配额发放为主,市场跷跷板的多头暂缺席。预计随着抛储的进行,市场供给日渐充足,棉价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
后收储时代主支撑因素渐弱化
本年度我国棉花市场的支撑动能莫过于收储政策。在市场整体氛围不佳的背景下,20400元/吨的收储价格极具吸引力。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643万吨,是2011年收储总量的两倍多。其中,内地成交216万吨,新疆成交254万吨,骨干企业成交172.7万吨。643万吨的入储量占棉花公检总量709.4万吨的90.6%。若依据美国农业部3月份的最新报告测算的我国棉花产量762万吨计算,目前的入储量已经达到了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的84%。
大规模收储过后,市场上可流通的棉花数量减少,棉纺企业用棉,尤其是对高等级棉,明显紧缺,给棉花现货和期货价格提供一定支撑。然而,本月底2012年度的收储政策将正式拉开帷幕,届时20400元/吨的市场价格支撑因素将弱化。
抛储对棉价的累计压制效用渐显
年初为解决大规模收储导致的纺织企业用棉短缺问题,国家开始实施国储棉抛售的战略性政策,这也是有史以来我国首次将国家棉花收储与抛储政策同时进行。然而抛储政策实施初期,纺织企业并不买账,日成交率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但是随着抛售的棉花质量的提升,日成交量渐稳,目前储备棉的实际日成交量基本维持在2万吨。据调查,截至3月6日,被抽样调查企业棉花平均库存使用天数为40.8天(含到港进口棉数量),环比增加4.2天,也比近三年的平均水平增加3.5天。同时,全国棉花工业库存量为89.3万吨,环比增加11.5%。以上用棉企业库存使用天数的增多以及工业库存量的环比增加,均说明国内企业用棉偏紧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