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出差重庆的间隙在商场闲逛了一圈,对其中两家店铺印象深刻。一家是KOOMEE的眼镜店,一格一格的陈列,精美的照片,颇与祺格的陈列有几分神似,颠覆了我对以往眼镜店陈列和销售的认识。另一家店是一间布鞋专柜,约在KOOMEE的门口的十米开外的通道上,围了一个凹字型展位,鞋面或是明快的线条,或是简单的涂鸦,柔软的布艺,颇有文艺气息。与众多的“大众美”商品相比,这两家店的商品给人有“小清新”的感觉。
2012年,我们在库存和零售疲软中走过,2013年会有那些新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呢?
向野蛮增长时代告
别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鞋服业从生产订单驱动到品牌驱动,通过高举高打的营销模式和连锁加盟的快速渠道扩长,由弱到强,产生了不少鞋服知名品牌企业。2012年,运动品牌出现的大量关店事件,反映出零售成本持续增长,依靠跑马圈地的开店撬动业绩增长的策略将不可持续。渠道规模瓶颈的凸显,需要提升零售效率来突破。从坪效角度来看,大多数鞋服品牌的坪效尚低于万元每平米每年,与国际品牌的3~4万元每平米每年有着较大的差距。优化店铺结构,优化商品组合,提高店效仍然是众多鞋服品牌需要持续关注的内容。
M型社会结构
收入结构的两极分化,房价、物价的快速攀升,中国M型的社会结构已然形成。M型社会结构,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贫富差距变大,消费能力呈Z型,消费的商品从极贵到廉价快速过渡,中间层微乎其微。要提醒一下瞄准国内“庞大的中产阶层消费群体”的鞋服企业,要重视国内M型社会的形成和Z型消费结构对未来消费趋势的影响。国内的男装企业需要特别重视一下,与其一味的盯着中产阶层的钱袋子,在一条道上密集地竞争,不如锁定广大中低收入的成熟男性消费群体的着装需求,开辟新领域。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