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服装批发市场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覆盖山东半岛的大型服装集散地,在这里沉淀出服装行业的一句精髓:三年不见钱,只有库存。
2012年,初入服装行业的李红代理广东、杭州等地的品牌男装,一年下来,秋冬服装压货额度达到十多万元,她告诉笔者,同行当中压货上百万元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自己还算幸运。
去年一年辛苦下来,没见到钱,只是赚了一仓库的秋冬货。今年成了打折品,3折到5折赔本甩,她称怕是要处理到明年,再卖不掉就成了只能扔掉的“死货”。李红的境遇普及率在整个市场近乎100%。
而对于生产型服装企业而言,库存意味着更大的成本压力。与李红两街之隔,刘小姐不愿意透露姓名,她的二三十人的T恤加工厂,最近三年“库存”渐趋高危。
与刘小姐有着相同烦恼的还有张伟(化名)。笔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服装周上为顾客挑选衣服。“公司从1999年成立以来,库存一直比较平稳,从2011年开始,库存一下子就多了。”张伟坦言,目前自己工厂内甚至还存放着2010年左右的衣服。“当季卖不出去的衣服,只能打折处理,如果处理不了,就只能成为"死货"。”
据行内人士透露,15%~20%服装库存是正常现象,俗称“销售不畅”。一旦超过这个层级,无论是生产商,还是销售代理商,都将踏入危险地带,库存成本将逐渐拖慢企业资金链,带来生产流程上一系列问题,最终彻底拖垮企业。
“目前,青岛的很多服装企业,特别是专攻内销的部分,服装库存几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几年来一直压库存,雪球越滚越大。”张伟表示,“服装库存”早已经是行内人人自危的一个话题。
服装库存真的成了事
“因为耐克,因为七匹狼,大家知道了"服装库存",也终于看到了一直都有库存的我们。”李红(化名)说这句话神情颇平静,在她背后的品尚男仕名品店内,T恤、衬衫挂在最显眼的正中,角落里,棉衣、夹克灰扑扑挤在一起。作为青岛服装行业的缩影,集合生产、代销于一体的即墨市服装批发市场,如今几乎被“时装”与“库存”分割成了两重天。
在刚刚结束的青岛时装周上问题依旧。一面是时装展示的赏玩热闹,而另一面,5元、10元的库存甩卖也吸引了汹涌人潮。是2013年新品上市还是2012积压春装?简单的一个问题,让不少服装企业闪烁其词。
生产型服装企业产而难销,代理型销售见货不见钱,似乎已“约定俗成”。买方市场的购买力下降,卖方市场竞争激烈背后,也暴露出了青岛服装低门槛带来的产业“拥挤”。
库存溯源:绝非好大喜功
2013,“耸人听闻”的服装库存为什么一下子冒出了头?“明知可能要有库存,但心里还有一点侥幸,最终果然成了库存。”刘小姐道出了库存产生的流程:在日常生产中,工厂会根据销售门店的要求确定生产量,三级代理需要50件。二级代理就要准备100件,到了我们厂家生产,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多准备30%~50%,以备调货和“爆版”。“服装行业就是这样,一旦出现一个"爆版",你没准备足,重新进布、裁剪、加工,最起码要一个周时间,现在市场上同质化非常严重,等你做出新的来,早就不火爆了。”在她看来,谁都不愿意失去机会,尤其是代理把市场情况夸的天花乱坠的时候。
话中明显埋怨味道的背后,是服装销售模式的“疲态”。传统服装的多层分销模式,经销商可以以“调货”、“退货”抵消风险,让理性的市场反应,被厂家热情抛在身后。而最终的库存压力,就基本全都落到了服装生产商,和难以与生产商双向货物沟通的小门店头上。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