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正文

华芳纺织将“卖掉” 传统产业转型路艰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4日

 

“卖掉上市公司,实际上是对省委精神的落实”,2月27日,中国第二大纺织企业——华芳集团的一位高管说。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近日主持召开了全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了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质增效上来。”

当地学者认为,其背景是江苏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产业振兴“三年计划”已告一段落。这其中,以传统产业纺织为首,已于计划实施期间在全国率先迈入万亿产业行列。不过,该计划顺利完成之后,国务院化解产能过剩方案袭来。

接手华芳集团上市公司部分的是浙江家化,成交总价约50亿元,“材料已报送,等待中国证监会批复”。

上述高管表示,卖掉已有10年的上市公司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但要“提质增效”只能如此。

困境

早在2003年上市时,华芳集团曾作出承诺,5年时间内将集团重组打包注入上市公司,然而现实并不允许这样操作。

“纺织产业陷入困境,无法兑现承诺,因为集团的优质资产是不可能注入到一个亏损的上市公司的,而唯有卖掉上市公司这个壳,才能对股民有个交待。”

纺织产业自2008年后走下坡路,2010年曾有过短时间的上扬,2011年随即进入全线亏损,至今惨淡。

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不复杂,传统产业都能找到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制定的产业政策在市场化角度考虑不周。

最根本的原因出在原料——棉花。表面上看,受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多个纺织企业负责人认为,买不到棉花,是国家用保护价收购以确保棉花种植者的根本利益。

具体而言,每到棉花收成时,国家会公布一个价格,然后中储棉各地的分公司会以此价格向棉农购买。接着,依据“市场行情”变化,“有只手”会不定期以拍卖方式抛储,企业竞标购买。

企业人士表示,从拍卖这一行为和多年的实践看,抛储价总会高于前期国家收购价4000-5000元/吨——国内市场高价棉由此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纺织企业基本处于“饿不死、吃不饱”状态,“我们赚的就是一个加工费”,上述高管“倒苦水”。

既然国内市场被“保护”起来,那进口棉花这条路又如何呢?

和钢铁企业需要的铁矿石一样,进口棉花也有配额限制。而一个企业能获取多少的配额,则要看各个企业的本事了。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77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