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有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伤问题,国内外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对于电磁辐射的危害,我们既没有必要谈虎色变,也不能漠视其存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纺织材料需要进一步考虑其电磁波透通性能;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和个体电磁防护要求的提高,作为人体常用护卫材料的纺织品更需要研究电磁屏蔽性能及兼顾纺织品的热湿通透性和舒适性。因此,从电磁兼容、电磁屏蔽、电磁隐身、雷达侦察伪装、电子战攻防等需求出发,并考虑到在一定条件下材料的结构比材料本身的物性更能影响电磁波的透通性能,所以急切需要进行有其他材料参与的、基于复杂结构设计的、具有特殊电磁性能的纺织品电磁学研究,为纺织品电学性能研究提供更丰富的科学内容,同时为具有特殊电磁功能的电磁纺织品开发打下基础。
研发电磁辐射防护材料从哪儿入手?
“电磁辐射防护材料的研究现状是致力于开发‘轻、软、薄、宽’的新型材料,即追求轻质、柔性、薄壁、宽频的结构特征,并采用梯度结构来吸收和反射电磁波,实现高屏蔽效能。 ”在谈及电磁防辐射纺织品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如是说。
尽管不是任何辐射都能对人体造成伤害,但面对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辐射,作为个体防护的重要装备之一——电磁辐射防护服日趋成为纺织行业乃至大众消费所关注的焦点。
现阶段行业对电磁辐射防护屏蔽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此,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施楣梧博士向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目前,除了不锈钢丝混纺织物、化学镀银织物、化学镀铜(镍)织物、导电腈纶织物及多离子纤维织物等电磁辐射防护服材料外,还有研究者进行了用锡代替镍、避免重金属的研究;在用作金属化处理的合成纤维基布上织出适当尺寸和适当数量的微孔,保证某一频率以上的电磁波不会通过这次微孔进入服装内的技术方案的研究,最终制品兼顾了电磁辐射防护服的电磁屏蔽效能和穿着舒适性。特别是在需要高屏蔽效能的防护服时,由于这类防护服须制成电气密封结构,容易造成透气性、舒适性差的问题,因此,采用有孔面料金属化处理,有利于兼顾防护效果和舒适性。”
此外,还有研究者针对用作金属化处理的基布合成纤维原料设计了皮芯结构。其芯层为常规聚酯,皮层制成孔母粒掺入普通聚酯,纺成复合结构的皮芯复合长丝。经碱减量处理,其织物表面的纤维上出现很多凹坑,金属化加工就在凹凸不平的纤维表面进行,在金属层铆合到纤维的凹坑中,因铆合效应避免了金属层脱落的问题,使这种金属化处理织物具有更好的耐久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