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研究国际领先,但由于在运作和发展过程中存在企业热衷于炒作、产业发展缺乏规范、技术转化有断层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纳米的产业化还远没有成气候。这是记者从24日在珠海开幕的“纳米超细科技成果交流大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据了解,纳米技术在中国已经热了几年了,中国纳米技术的研究也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进展并不快。一些专家和企业家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运作程序和方式。
目前相当多的企业对于纳米技术的应用目的在于炒作,而不是市场开发。上海同济大学新材料开发部主任倪星元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很多企业只打出纳米的旗号并没有真正运用纳米技术,有的仅在产品中加入了少量纳米材料就自称应用了纳米技术,造成市场的误解。
中国纳米技术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检测手段、检测设备。据倪教授介绍,纳米技术的特殊性决定其评价标准和严格检测成为产业化的关键,而目前国内这些均不完备,一个产品是不是纳米产品就只有企业自己说了算。更有少数人拿一些低水平的“科技成果”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过剩,也影响到中国纳米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另外,技术产业过程中出现的接口不畅,使中国纳米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率不足20%。据倪星元介绍,中国纳米技术研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但是,科研单位大部分只能完成前期基础研究,而企业又只愿意接受可以工业化的技术和产品,这中间的空档使得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因此,现在进入市场的都是一些短平快项目。
据统计,虽然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中心的三大纳米技术产业带,但是,在全国已建成的30多条纳米材料生产线中,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表面改性和添加应用。而按照中科院理化技术所著名纳米技术专家唐芳琼的说法,没有高平台的技术应用,中国的纳米技术就谈不上产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