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时间:2008/1/30 15:37:00
文章出处:来源:百度新闻 |
|
|
“有些好的项目、好的系统由于技术人才流失,经过验收鉴定后,却停止了运行。”吴迪对此非常痛心,“这些教训值得很好地分析和总结。”
八十年代初,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很容易发现,老百姓所穿的衣服只有两种颜色—蓝色和灰色。
这给当时来到中国的外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不少外宾还能清楚地描述当时北京街头的情形。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吴迪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走进了原纺织工业部的计算中心,从此便与纺织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六五”期间播种
来到原纺织工业部的计算中心,吴迪最早所从事的就是关于纺织工业的计算机自动控制方面的工作。
在此之前,计算机在纺织工业中已经有了一些应用。
从1979年开始,纺织企业就已将计算机运用到了生产中,如上海国棉22厂、上海织布六厂部分机台使用国产JS10计算机进行织机监测。1980年,纺织科学研究院使用DJS130计算机为北京国棉三厂进行实验室数据处理。
1982年,纺织设计院还使用了进口的Z80微机为北京国棉一厂开发微机配棉软件,并得到很好的推广。
吴迪回忆说:“计算机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75年上海手套一厂手套机计算机群控。”
在“六五”期间,随着PC机、单板机等技术的出现,一些试点企业开始建立整个车间的监测系统和单项管理信息系统,如京棉一厂与纺织设计院、北京纺织研究所、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开发了织布车间监测系统、细纱车间监测系统,影响很大。
吴迪说:“虽然‘六五’期间,计算机在纺织工业中还只是一些初级应用,却起到了计算机应用启蒙的作用,播下了信息化的种子。”
很早开展数码印花
“七五”、“八五”期间,政府出台了一个重要规定,企业要升级为国家二级以上企业就必须实现计算机管理。这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纺织工业信息化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1981年,印染专家岑乐珩先生撰文,对国际上新兴的喷墨印花技术做了介绍,引起了一些纺织界人士的关注。
当时的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我国印染业知名专家杜燕荪和自动化所负责人、自动控制专家吴雄敏锐地感觉到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倡议进行“喷液印花技术和设备研究”的课题。
吴迪很自豪地说,“我参加了该课题,负责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软件的开发。”
在查阅了大量专利文献之后,课题组了解到国际上主要有Zimmer公司等三家公司有类似产品,用于地毯、毛毯等纺织品印花,其关键技术喷头采用机械型、连续喷射式。
“列题时,我们经过推敲,将喷墨印花(Jet-ink Printing)译为喷液印花,现在看来很准确。而技术方案中最有创新的是关于喷头的设计思路。根据印染技术适应性的要求、电子技术发展趋势和当时可能的机械加工能力,确定喷头采用压电陶瓷振动控制,按需喷射方式。近二十年的喷液印花技术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印证了这一方案极具前瞻性。”吴迪说。
课题于1984年基本完成,包括花型输入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喷液印花样机,采用阳离子水溶染料,印了地毯、毛毯、毛巾等织物的样品,第二年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但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该技术鉴定后未能进一步研究,没有在生产企业中应用推广。
“从技术方面分析,主要问题是喷头加工技术不过关,不能保证一致性、可靠性和连续生产要求。另外,工艺上未能很好控制染液的扩渗,不能用于薄织物。限于当时单板计算机的能力,花型控制是套色方式。”吴迪指出了当时的技术还存在问题。
吴迪非常惋惜地说:“现在看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花型处理、控制系统、印染工艺存在的问题完全可以在进一步的研制中解决和完善。”
与国际差距很大
1986年吴迪赴德国学习计算机软件,国外的情况让他记忆非常深刻。
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纺织工业开始向连续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全自动纺纱车间,一万纺纱锭用工仅为30人。国内最先进的约60~70人,绝大多数都在250~300人。
吴迪当时去参观了一个德国中等规模的毛纺织厂,该厂名叫Otten,是一个包括纺、织、印染等全套工序的毛纺织企业。该厂使用德国奥伽(OrgaSystem)公司的TEXIS软件实现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
TEXIS是应用MRP原理和方法的商品化软件,它对工厂的销售、生产计划、调度、库存、采购、发货和财务进行一体化管理并可以连接织物组织CAD系统,使用后利润提高了5%,效益十分可观。
当时国内绝大多数信息化刚起步的企业,建立起来的系统都是用PC机的DOS系统和DbaseⅡ,开发较为费力。重要的是,尽管联了网,但数据库不是集中式,更谈不上分布式。而在欧美,当时的应用软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与《中国计算机用户》有段缘
1986年,国家科委在部署“七五”攻关计划时,首次列入了纺织企业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
同年,吴迪与同事一起承担了 “北京第三针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及监控系统”的国家项目。“当时感到压力非常大。”吴迪说,“但是也很有激情,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做像样。”
“面对差距,我们决心在计算机系统平台选择和配置方面有所突破,但心里不是很有底。特地向当时在电子部计算中心工作的朱鹏举请教。朱老师耐心地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并推举了《中国计算机用户》上的几篇文章。”吴迪感慨地说,“那时没有互联网,找文章很费周折,那两篇关于UNIX系统和4GL的文章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吴迪与同事们一起开发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生产车间的染缸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验布系统。系统运行两年后,1990年召开了由北京市纺织局主持的项目鉴定验收会,该项目获得了北京科技进步奖。
“当时的科技鉴定是非常严肃和严格的。”吴迪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有很多专家对我们提出许多问题,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丝质疑。”
这种UNIX+RDBMS+4GL的应用模式,非常稳定、好用,后来推广到数十家纺织企业。“前年我听说天津一家棉纺企业的系统在十四、五年之后竟然还在用,简直就是个奇迹!”说到这里,吴迪的眼中闪现出光芒。
山村里的奇迹
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纺织企业都开始走上信息化的道路。投资百万以上的企业超过60家,形成了一个信息化的高潮。
其中作为国家863项目的榆次经纬纺机厂应用InfoPower软件获得成功,并逐步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ERP软件。
地处偏远山区里的临棉纺厂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师生的努力下,采用PLAN2000局域网,使用DbaseⅡ软件开发了覆盖全厂的MIS系统。“这是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对于一个山区棉纺厂所取得的成绩,吴迪这样评价。
行业亏损造成影响
纺织工业的信息化建设在“九五”以前一直是国家立项和企业一起投资、企业实施。后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逐渐过渡到企业成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实施主体。
在此期间,出现了1994年开始的纺织工业连续6年亏损,企业效益滑坡,因此和其它行业相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信息化进程。
榆次经纬纺机厂当年的开发人员,也就是从那时起离开了小城榆次,成为遍布全国的ERP公司的骨干力量。“这批骨干对ERP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吴迪说。
|
|
|
|
纺机网免责声明TTMN.COM |
1、本网所刊转的与机械相关的信息和专题旨在传递更多行业信息之目的,版权均归著作权人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本站对纺机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
2、为避免纠纷,未经书面协议授权,谢绝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此外,在中国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有部分信息是从内容合作方、免费资源提供方转载、摘编获得的。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有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中国相关法律妥善处理。 |
|
|
|
|
|
|
|
|
图片新闻 |
|
余姚市立信纺织机械厂 |
|
|
十八年创业,十八年风雨,十八年收获,身为中国纺织协会会员企业的立信纺机,以高标准创造业绩,高品质创造品牌,高质量提高效益... |
|
|
|
|
余姚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
|
余姚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地处浙江省著名的文献名邦——宁波余姚市,有着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便捷的交通优势,... |
|
|
|
|
乙光精机厂股份有限公司 |
|
|
公司名称:乙光精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樹脂定型机自動對線剖布机吹氣式圓筒布整理机SE1 - F剪毛机SE1剪毛机SF1平幅预缩... |
|
|
|
|
宜兴市宜丰染整机械有限公司 |
|
|
公司名称:宜兴市宜丰染整机械有限公司宜兴市宜丰染整机械有限公司简介
宜兴市宜丰染整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制造各... |
|
|
|
|
扬州市盛美印纺机械有限公司 |
|
|
公司名称:扬州市盛美印纺机械有限公司扬州市盛美印纺机械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磨毛机及其它印纺配件生产的机械企业. 我公司地处...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