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年初开始,内地部分省份和西部地区招商接二连三地举行,各地都计划抓住沿海地区纺织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将本地区打造成纺织服装加工中心和设计研发中心。
到西部,开创新天地
1月19日,重庆市提出将强力推进三峡技术纺织百万锭紧密纺项目建设,年底山东如意集团的首期25万锭紧密纺项目投入生产。随后河南、湖北、安徽、新疆等中西部省区也都纷纷出台了纺织业的“十一五”计划,要在纺织业的“西进大潮”中扩大市场份额。有统计资料显示,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明显提速,沿海各省区也纷纷主动出击,争相“踩点洽谈”,特别是各地区的优惠政策,让沿海地区的企业心动不已。业内专家对这一趋势明确指出,纺织业的梯度转移必须是产业升级的转移,谨防落后设备转移和各地方产业的盲目做大,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日前在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举办的“2006纺织行业中部崛起发展论坛”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说,我国纺织工业的主体在东部,生产、加工、出口和效益主要集中在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几个东部沿海省份,由于沿海地区在原料、人工、土地资源等方面的紧张,以及对环保要求的提高,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成为今后的趋势。
作为沿海地区纺织企业来说,出于原料、劳动力等成本压力,以及环保、土地等因素考虑,纺织业中西部转移已成为企业所要面对的现实,并被确定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中西部省区为抓住这一时机,打出成本低、产业基础底子好、市场大等招牌来竞相争抢东部纺织企业到本省落地。
目前,纺织业“西进运动”正在加速展开,中西部各省区也在竞相抢食产业转移的果实。今年上半年,上海三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整体迁移到重庆,山东如意集团也开始在重庆兴建100万锭紧密纺生产基地,浙江维科集团在江西兴建纺织工业园,郑州纺织工业园区规划完毕,开始招商引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达到76%,高出东部地区43.4个百分点。
成本低、原材料丰富和优惠的政策是中西部省区吸引东部企业的三大法宝。比如,毗邻三大沿海城市圈的河南省,不仅劳动力资源居全国首位,而且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和棉花生产大省,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的荆林波介绍,从劳动力和能源成本看,河南纺织业工资水平仅相当于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70%;电价相当于山东的83.7%、江苏的81.3%、河北的92.3%和湖北的89.7%。综合考虑劳动力和电价两个因素,10万锭棉纺企业每年可减少成本支出400万元左右。
落后产能请止步
现在有不少中西部省区都提出了“建立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也制定了诸如“棉纺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500万锭以上”等远景目标。再加上中西部各省区的纺织业总量都不大,产业链都不完整,都希望在此次产业转移过程中做大。但作为内地的河南、湖北等地来说,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时候,其纺织产业仍然具有相当的规模。目前河南、湖北还有上百万锭的生产能力,如果这些地区还是单单以成本低、优惠政策来吸引东部企业投资,有可能导致类似于盲目利用外资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盲目地承接落后产能更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和新一轮产能过剩。因此,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是产业升级的转移,内地的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产业的创新能力,杜绝过剩的、落后的产能转移到本地区来。
社会的变化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同时也加速了区域经济向外延扩大。纺织业的梯度转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进行设备投资的同时,还要加大品牌培育和研发的“软”投入。由于纺织行业品牌企业的稀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是我国纺织业的软肋,中西部各省区应当在梯度转移中增强对特色产业的培育,加强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沿海地区的经验表明,创新能力决定了一个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此同时如果忽视了品牌和科学技术对经营的贡献率,那么这一地区的产业还将回到老路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