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币值升值、要素价格上涨、对环保等隐性成本的重视)
使国际竞争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是自然的要求,政府对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前所未有的重视正是这一大背景的体现。竞争优势的变化和高度的外贸依存度,决定了出口产品的升级是整个经济结构升级的主要内容。
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结构一直处于升级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就是初级品的竞争力下降,高附加值的机械制造国际竞争力提升。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八年间,我国机械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指数上升了50%,而纺织服装下降了17%,食品饮料下降30%,电视、收音机等下降3.8%。过去的十年间,机械产品出口增长10倍以上,纺织服装增长2倍左右,农产品增长不到1倍。
与中国类似,日本50-80年代、韩国60-90年代出口结构变迁中,机械制造业占出口比例的提升也相当显著。
特别是日元升值时期,温和升值阶段,机械行业出口基本不受影响,升值的预期反而促进出口的增长,只有在大幅升值后,出口增速才会受到一定影响。整个升值过程中,附加值较高的一般和电气机械产品占整个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机械产品占出口比重往往伴随着币值的快速升值期达到新平台。
机械行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是其出口占比上升的主要原因
出口结构变迁的原因是新兴国家竞争优势的转变,机械行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是其出口占比上升的主要原因。从历史数据看,日元升值过程中,日本企业主动或被迫进行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惊人的。1980-1991年大幅升值的十年间,日本产出水平尤其是制造业产出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在诸多行业当中,机械设备的生产率提高最为显著。
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传统优势原材料和燃料动力成本的国际趋同不可避免,未来的对冲的筹码还是在劳动力成本。目前的单位劳动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低效率和更低的工资(如上图)。与日本类似,未来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体现,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量更大)或生产更高端生产效率不敏感的产品(结构调整,如下表6)两种方式实现,国内机械行业这两个方向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我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形成比如大量成熟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研发人员(可以提高制造业效率、能力和研发能力)、低资金成本(可以购买更先进的机床、设备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更高端产品)、完整而低成本的工业配套(可以实现专业分工)等新的优势。这些因素决定了,机械制造业将是下一轮出口竞赛的有力竞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