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织名城”--浙江象山,经过20多年的成长发展,已成为当地工业最具优势的行业,出口创汇支柱产业,浙江省知名产业集群地,全国最重要的针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底,该县出台了“十一五”规划,计划到2010年,使全县针织工业经济总量达到250亿元,较“十五”期间翻上一番,使象山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针织服装生产流通基地和世界针织服装业制造基地。
优势:不同凡响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优势地位稳固。2000年—2005年,以象山爵溪、丹城地区为主的针织企业迅速发展。全县现有针织服装生产企业近1000余家,总产值105亿元,其中规模企业达222家,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7.5亿元,比2000年增加170.5%;销售收入54.8亿元,比2000年增加171.3%;出口交货值45.9亿元,比2000年增加163.8%;利税3.9亿元,比2000年增加121.71%;利润2.17亿元,比2000年增加181.8%,自营出口3.4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31.7%;产品产量3.51亿件,比2000年增加99.6%;总资产达37.7亿元,比2000年增加189.8%。近95%的产品外销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如下图:
产研中心全面建成,产业集约程度提高。由企业成立的四大研发中心,为做大、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群,推进产业规模化、高度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一是巨鹰集团的中高档面料中心,总投资1.98亿元,年生产中高档针织面料能力2万吨;宁波海达针织印染有限公司的染整中心,总投资0.8亿元,年生产针织面料能力3万吨;宁波福甬印花有限公司的印花中心,总投资0.4亿元,年产中高档印花布8000万元;巨鹰集团的针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四是巨鹰集团的针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四大中心的建成,为做大、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群,推进产业规模化、高度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品牌意识逐步树立,国际市场有效拓展。作为我国主要的针织品出口生产基地,象山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应对欧美针织品贸易设限壁垒过程中,提出了“内强品牌、外拓市场”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品牌产品出口量,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现有巨鹰等3只自主品牌产品销往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有30余只国际著名品牌在象山定点定牌加工生产;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组织企业参加国际贸易博览会、展销会,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企业培育成效明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浙江巨鹰集团、宁波甬南针织有限公司、象山东风集团、宁波宏利集团、宁波富宏针织有限公司、宁波华中纺织有限公司、宁波茂宁制衣有限公司、宁波健鹰针织有限公司、宁波海达针织印染有限公司、象山名佳针纺织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已进入全国针织业50强,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针织服装生产基地。
产业链日趋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进一步加快象山针织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延长针织产业链,全面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加强政策引导,对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组建研发机构给予政策扶持,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雷其蒙纺织、香港福田、启新、创裕等一批国际著名的先进的织造、染整、后整理、印花、绣花、纺纱等项目相继投产。四大产研中心的全面建成,使针织产业拥有了纺织、染整、印花、绣花、制衣、研发为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链。同时,积极开展与东华大学建立全面科技的合作,推进象山针织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巨鹰、富宏、健鹰等企业以兼并、收购、控股等形式,在新疆阿克苏等地建立棉纱原料基地;象山针织协会牵头巨鹰、甬南等7家针织企业联合投资建设象山协联轻纺市场有限公司,进一步为象山针织产业的发展搭建相互融合的市场、信息、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
象山针织业虽然在象山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部分企业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企业生产环境较差,现场管理不到位,过程控制不严,质量管理薄弱。二是整体发展速度趋缓。规模以上针织企业产值约占全县工业的38%左右。三是高水平科技人才严重缺乏,新工艺、新技术、产品创新应用少,技术管理工作薄弱,产品质量不稳定,新产品研发滞后,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出口单价低于全国平均值的3%左右。四是国际、国内市场开发滞后。对内销市场重视程度低,国际市场处决于来样贴牌生产的被动局面,又无自创品牌和品牌优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明显落后于国内平均水平。
目标:产业升级
(一)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制造规模化,品牌运营商务化,产业延伸时尚化,专业技术科技化,企业发展协调化,真正把象山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针织服装生产流通基地,先进的世界针织服装业制造基地。
(二)经济指标:到2010年,全县针织工业经济总量达到250亿元,其中,针织规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突破142亿元,外贸出口额达到11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38亿元,利润总额达到5.8亿元,利税总额达到10亿元,自营出口额达到8.6亿美元,产品产量达56900万件,实现翻一番以上。
“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
(三)企业规模:到2010年培育超10亿元以上企业5家,超5亿至10亿元以下企业10家,1亿元至5亿元以下企业20家,规模企业达到400家。
(四)重点突破项目
——建立六个公共服务平台
1、针织工程研发中心;
2、针织品检品检测中心;
3、针织服装制版设计培训中心;
4、印花制版中心;
5、信息化中心;
6、人才培训中心。
——针织业重点技改项目
1、筒子染色、环保节能型染色;
2、丝光烧毛、磨毛、簇绒;
3、面料织造(包括经编针织织造);
4、数字喷墨印花技术,印花产业园;
5、漂染污水回用;
6、印花工业园。
措施:坚持与实施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县针织工业发展,按照《象山县针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增长方式,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最主要的是要打造整个产业链中每个链接点的“明星”,实现产业升级,把整个行业的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坚持领先优势,实施提升工程,促进产业升级。要把“十一五”期间作为象山针织产业二次创业、上三个台阶的时期,实施“2+3”工程,真正成为县域经济主力军。“二次创业”是象山针织业要从制造加工领先、市场经营领先提升为产业复合化领先、专业科学化领先和品牌国际化领先。三个台阶是:行业和经济规模跃上集群化、支柱性规模台阶;品牌高度跃上专业性和国际化平台;产业性进入新型工业化和都市产业高度。为实现“2+3”工程目标,在重点扶持大企业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型企业,开展象山针织的“造林工程”。
(二)坚持环境保护,实施清洁生产,有效节约资源。一是兴建针织漂染产业园,集中整合象山港区域的漂染企业;二是有效治理污染,现有漂染企业污水排放达到一级标准,污水回用达50%以上,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通过开发印花工业园,尽早集聚丹城、爵溪区域的小印花企业,有效解决印花企业的小、散、乱现象。
(三)坚持自主创新,实施配套工程,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运用化纤和化纤混纺的新型面料,以及天丝纤维棉、麻、丝、毛纤维的混纺、色织、交织品,力争中高档针织服装水平比重达到三分一。对研发机构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和给于一定的研发奖励,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完善和提高针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针织服装制版设计培训中心的服务功能;组建针织服装检品检测中心和印花制版中心;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给予资金补助,减少企业开办公共服务机构的风险。
(四)坚持国际交流,实施多元经营,推进对外合作。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推行国际化经营,更广泛、更深层次地进行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重点进行设计研发合作和国际品牌合作,把象山针织业进一步融入全球纺织产业链。一是采取技术合作、股份合作、市场联盟和企业间联盟、市场联锁寻求合作伙伴。二是优化出口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经营的转移,开发与生产非限制纺织品,向非设限市场出口,向国内市场拓展,把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三是通过到东盟国家兴建缝制生产基地等运作模式,有效解决配额。四是要切实做好SA8000社会责任标准、ISO9000质量标准、ISO14000环保标准的认证工作。对“走出去”和“认证合格”的企业给予最优惠政策支持。
(五)坚持培育名牌,实施品牌工程,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开展品牌经营战略,以国外贴牌或定牌加工模式,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从单一品牌到综合品牌,从有形品牌到无形品牌,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著名品牌。在“十一五”期间,争创1-2个国家级名牌产品,5-10个省、市级名牌产品,通过到国外去注册商标,创立出口品牌,品牌出口比例达到在15%-20%。对自主知识产权的著名品牌给予鼓励政策,对获得国家、省、市级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在国际上注册商标的给予一次性鼓励奖。对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企业在财政税收政策、企业融资、土地供应、水和电等要素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
(六)坚持行业自律,实施行业指导,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针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指导和行业管理,进一步明确和赋予行业协会实质性的工作内容,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