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纺织领域,装饰,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将逐步加大,对衣着用纺织品的质量、功能的要求也将进入更高层次。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认为,为适应这些变化和需求,国内纺织机械器材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
我国纺机制造业的优势是生产规模大、品种全,制造成本相对较低,棉纺成套设备。涤沦长丝成套设备、部分丝绸设备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零部件,元器件、毛坯件等中场产业方面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中场产业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部分。
高勇认为,我国纺机制造业存在相对优势,即后发展优势,全行业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传统纺机产品的机,电、信息技术一体化,从而提高我国传统纺机产品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
高勇指出,未来国产纺机产品的结构调整将呈现出以下趋势:一是以电子技术代替机械技术,以自动控制代替人工控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液压技术、纺机产品的电子化、智能化将进一步普及,以适应纺织品高性能、多功能的要求;二是高速,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智能 化。三是节能,环保的要求将越来越引人注目,标准将越来越完善。
化纤设备
聚酯设备向大型化。连续化、柔性化和短流程发展,国外已经有采用年产20万吨的装置,国内年产15万吨以上的装置也在陆续推出。同时,将进一步强化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使之适应多品种、多功能、优质化的柔性生产系统。在化纤纺丝,卷绕,变形等方面,继续向高速、高效。短流程、大型化,自动化、多功能化发展-涤纶短纤直接纺生产线国外已经采用了9万吨/年。国内制造的3万吨/年生产线已投入使用,更大规模生产的制造为期不远:涤纶长丝直接纺丝设备发展更快,POY丝的卷绕速度可达5000米/分钟,涤纶工业丝卷绕速已经超过了6000米/分钟,高速卷绕头速度达8000米/分钟。适应复合纺丝多样化需要的各类新型组件不断推出,涤纶、锦纶、丙纶等细旦丝生产技术和设备已向着优质化,系列化,多功能化发展。Lvocell、大豆蛋白质纤维等各种新型纤维的出现必将对化纤设备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棉纺设备
已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发展,少人或无人管理的从原棉到成品纱连续生产的现代化生产线是棉纺企业的必由之路-如清梳联合机在我国纺纱成套设备中约占22%,而发达国家已占60%以上,按到2005年我国清梳联成套设备拥有量为50%计算,大约每年要添置150套,其中优质、高效、高产,短流程。机电一体化,且具有在线监测功能的清梳联合机将成为市场主流,联合机中产量为50—100公斤/小时的梳棉机将受到厂家的欢迎-精梳成套设备由于精梳纱比例的大幅增加,市场需求看好,预计国内每年将超过80套,400钳次/分钟的精梳机将成为市场主流。带中短片段自调匀整装置的并条机应用面将越来越广,出条速度在500—1000米/分钟的并条机销售量加大,预计国内每年的需求量将在2000台以上。粗纱机中多电机传动、集中控制、工艺参数直接可调。全封闭高速锭翼(工艺锭速可达1500转每分)、自动落纱的悬锭粗纱机将是市场欢迎的机型,预计每年市场将需求600台以上。转杯纺纱机是新型纺机中发展最快的机种,国际先进水平的转杯纺纱机纺纱器速度已超过15万转每分,甚至达到17万转每分,我国目前转杯纺纱机的水平还比较低,正在努力攻克纺纱杯、轴承、半自动接头装置,电子清纱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带集体落纱装置,机电一体化(锭子,钢领板,牵伸罗拉分别驱动;变频凋速,计算机控制、操作面板直接设定,显示各种工艺参数,自动变速)、长车(1000锭以上)、高速(25000转每分)的细纱机或细络联合机将逐步成为纺纱厂家的首选。
织造设备
先进的织造准备设备中,整经机卷绕速度已达到1200米/分钟,大功率交流变频电机凋速技术的采用,实现了恒线速恒张力的卷绕。高速,大卷装,宽幅、电子定长,快速制动、智能化控制普遍应用。桨纱机车速度将超过160m/rain转每分,其卷绕速度、卷绕长度,各部位的温度,压力、张力,伸长、回潮、桨液液面等均采用计算机控制,实现智能化管理:无梭织机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送经;电子寻纬.电子卷取,电子选色,电子绞边更加普及,人机对话更加方便,剑杆织机,喷气织机的品种适应性和通用性大大提高,速度也会进一步提高,喷气织机将普遍达到或超过1000转每分,剑杆织机将普遍达到或超过600转每分,同时各种织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印染后整理设备
印染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纳米技术,生物整理技术,低温等离子处理技术,数码喷射印花技术相继用于印花、染色、整理。种种新型纤维不断出现,多种纤维的混纺、交织交并愈加普遍,也使印染技术不断出新,更为印染后整理设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