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在宏观层面,关于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以及某些行业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在我们纺织行业,协会领导和有关专家也在多种场合发出忠告,提醒企业要警惕过热,防止重复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发展重点放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上。这样的忠告应该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统计信息显示,我国纺织工业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已连续四年实现快速增长,产量、 产能迅速增加,20 02年主要纺织产品都实现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07%,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出12 .9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在遇到非典影响的不利情况下,增速又超过了2002年,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105 %,在各行业中继续保持高位(冶金141%、轻工76.9%、机械68.%、化工62.6%、电子和煤炭58.1 %、有色46.6%)。这一方面表明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加,同时说明能力的迅速扩张。特别是棉纺和化纤行业增速最快,化纤产量、产能均超过世界总量的1/3,棉纺能力没有准确的统计,但肯定超过了5000万锭。两大行业拉动纺机出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形势异常火爆。有棉纺企业表示,只要有市场,还要继续上(规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无可厚非,跟着市场走嘛,有什么错?问题在于如何看市场,是否认真分析了市场需求?是看一时,还是看长远?是看局部,还是看是全局?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市场有时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确定性,有人将其称为“魔鬼市场”。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它的现实的需求,而不是长远的、潜在的需求。加之我国现阶段的市场并不成熟,还有不正当竞争的因素在起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浮躁心理也会像泡沫一样,遮盖住人们的眼界,使之看不到真正的市场走向。家用电器市场从供不应求、炙手可热到一哄而上、争相引进,再到价格大战、元气大伤,最终受到市场的惩罚,这个教训值得借鉴。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有不少人提出“市场到底有多大”“这样的火爆局面还能持续多久”的疑问。对于这个问题,有专家指出,由于最终产品对市场的反映比上游产品更敏感,牛仔、色织的下滑很可能是一个不太好的市场信号,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现在支撑棉纺行业发展的重头在针织,如果针织出现下滑,对行业的影响面会更大。而针织纱的质量要求最高,很多企业的产品都达不到要求,因此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把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放在首位。
在企业规模与效益的问题上,我们还想提一下毛纺。目前毛纺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当属阳光集团,从1999 年开始到现在,阳光没有再增加能力,而是将发展重点转向延长产业链,进行多元投资,明年阳光将争创百亿元企业。前几年,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听到一些企业说,要增加多少锭子,要成为第二个阳光云云。随着市场的变化,原料的变化,现 在这种声音已经淡化,而自我调整的意识正在加强。这些信息对于正处在“热火朝天”状态的棉纺、化纤行业或许会有一些启示,从重规模到重效益,从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到自觉地调整自己,不但要做大,更要做强,是一个成功企业必须遵循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