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缝制机械行业内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整机企业做零件,零件企业做整机。原本相互协作,分工明确的上下游企业,似有成为竞争对手之势。上下通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相对于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现实与趋势,许多人对此颇有隐忧。 换位经营仍需慎重 零件厂商做整机的理由有二:第一,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乃不得已而为主。一位零件生产商曾称:“我是不得已,整机厂长期拖欠货款,还一再压价,如果只做零件,我们就没有生存空间。”第二,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做兼营的零件厂商总认为,零件的利润微薄,整机的利润相对要高。而整机生产商做零件的主要原因也有二:其一,一些企业不守信用使零件厂停产停货,结果不得不自己加工。其二,抱怨零件厂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交货不及时、时不时要提价,因此有些核心部件就只能自己做。 针对各执一词的局面,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此现象要一分为二看。首先,如果确实是有能力而为之,无可厚非。但若勉强去做,可能造成质量下降,资源配置不合理。不仅不能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则弊大干利,须慎重对待。 整机并非简单的零件组装 从零件转做整机者主要基于两种信心支持:第一,他们看到现有的很多整机生产商都是从零件或从销售做起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同样拥有做好的能力。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因素——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八、九十年代,中国服装行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缝纫机整机生产企业不多,多处于卖方市场。当时中国服装企业实力整体较弱,对缝纫机质量、品牌要求并不很高,从而诞生并发展了一些整机企业。而且当时国外优秀缝纫机企业在中国只是试探性进人阶段,对国内的生产企业并没有构成太大的威胁。但现在,中国的服装企业实力在增强,对缝纫机的质量与品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缝纫机领域本身已经有多达几百家的整机生产商,全球的优秀缝纫机企业也多已进入并占据了中国大部分高端市场,这时希望通过简单的零件组装来占领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种信心是OEM的生产方式。OEM是一种品牌战略架构下的分工协作模式。且不说,刚进入整机领域者是否有令人信得过的品牌,单就外放协作而言,原本简单的上下游的企业关系都难以协调,处理所有协作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又谈何容易。况且OEM并不是简单的零件组装,装配工艺及其过程也是相当科学而严谨的。 对于从零件转做整机者,虽说有零件价格方面的优势,但一个缝纫机的组成零件有几百种,一种或几种的零件价格优势并不能根本解决成本问题。另外,整机的销售市场和零件的市场截然不同,还需重新建立,成本未必会降低。而对于经销商做整机,虽然销售和售后服务是优势,但控制不好研发、生产管理和质量检验三方面,将无法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现在的中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企业的竞争还是体现在产品技术、质量方面。在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面前,产品质量成为他们购买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进入市场角逐,如果没有独特的市场定位和产品优势,在薄粥里分羹意义也不大。反而,会使自己从与整机厂的合作关系变为竞争关系,也会促使原有的合作淡化。 同样,对于整机生产商做零件也要慎重考虑。前者,虽然可以掌握核心零件的价格或交货期。但术业有专攻,零件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新技术应用是否能够与国际同步?如果量上难有规模,必然也难有规模效益。同时影响了与原供应商的感情,反而得不偿失。 做精做强才是出路 业内有关人士认为,零件商和整机商之间的矛盾,固然有主观方面急功近利、缺乏诚信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客观原因:国内企业,无论零件商还是整机生产商综合实力不够强、不够大。各个企业只有努力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本专业领域做到最强,才是根本之道。 零件企业深受外欠款之苦,甚至关乎存亡。但是,像做螺杆的江南工业缝纫机零件厂、做夹线器的北伦旺业机械有限公司、做压脚及异型零件的宁波一平机械有限公司应收款率就非常低,甚至他们可以对一些信誉不佳的企业断然停止供货。尽管在相关零件领域,这样的企业已经有了—定的发言权,但他们并不打算染指整机。相反决意要在零件领域做精做强做大,在这些零件方面,他们的质量与性价比都是最好的。所以,他们也成为国际著名整机企业在中国重要的零件采购点。 同样,对于整机企业,只要做精做强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成为用户心中的首选品牌之一,何虑零件商不按时、按质、按量供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