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和北美的纺织工业已经开始从大规模生产向高附加值技术应用方面发展。台湾的纺织工业正在走同样的道路,但是要追赶欧洲和北美,仍然需要持续不变的研究和开发来推进。
国际人造丝和合成纤维委员会的委员长克林.普鲁维斯在参加17日在台币开幕的纺织品国际论坛和2003展览会上说,台湾能够很好的利用发展机会,但是在纺织工业方面不能产生新的技术。
普鲁维斯解释说,欧洲人造纤维工业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生产向低成本国家流动、来自于棉花津贴的竞争、进口服装的市场份额的上升、向出口市场的贸易壁垒。为迎接这些挑战,欧盟的公司在生产革新方面增加了开发研究投资、密切同消费者的联系,这使他们变得更有弹性,进行了经营结构的调整。虽然生产向东欧的低成本国家转移,但是高附加值的专业制造公司仍然停留在西欧。这些专业公司把精力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
这些技术应用包括汽车内部安全气袋的纺织品应用、活跃的运动装、轮胎、防水油布、充气船、绳索、农业纺织品和生态纺织品。
目前,西方生产公司把精力集中在上游行业,而亚洲的公司把精力集中在下游制造业方面。上游的积极性需要资金密集型,需要先进的技术,而下月行为是劳动密集型,这比较适合于亚洲。
在聚酰胺部门,从1995年以来就有稳定的全球市场份额,市场的主导者在欧洲、亚洲和美洲都有工厂。在北美和欧洲的生产开始下降,而在亚洲的生产,特别是在中国的生产开始上升。纺织品制造从台湾向低成本地区如中国大陆的转移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到2010年,亚洲在全球服装产量方面所占的份额将达到50%,而中国将占30%。
对台湾的纺织工业来说,要参与竞争必须大量在研究和发展方面进行投资,这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真正明白消费者的需求。
台湾有向高附加值生产方面转移的潜力,但是必须在发展和研究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他们必须走利用技术到产生技术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