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近日发布2003年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状况及2004年展望报告,报告摘要如下。
2003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表现为资源供应和消费快速增长,市场整体呈现良好发展局面,市场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时,也显现出市场价格高位攀升的特点。
一、2003年生产资料市场运行特点
(一)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创历史新高。
2003年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8.7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比历史最高的1992年高0.9个百分点,其规模及增长速度均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一轮高涨期。同时,全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销售总额的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分月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增长水平明显高于上年增长幅度,表现出生产资料市场具有较好的持续增长能力。
(二)资源供应能力增强,保证了市场需求。
2003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保持高速增长,国际资源进口强劲,新增资源总量保证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供需基本平衡。据统计,32种主要生产资料资源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其中国内生产总量增长17.8%,进口资源增长25.2%。主要生产资料产品总量中,原油新增资源增长10.26%;煤炭新增资源增长15.3%;钢材新增资源增长24.89%,产量跃居全球第一位;铜新增资源增长15%;铝新增资源增长28.75%;水泥新增资源增长16.77%;汽车新增资源增长33.37%,其中轿车生产201.89万辆,增长83.25%。
(三)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稳步上升。
2003年以来,随着能源、钢材、建材、汽车等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了整个生产资料市场需求的上扬。据对32种重点生产资料监测,2003年市场需求总量同比增长19.7 %。其中,国内市场需求同比增长19.4 %;出口需求同比增长24.9 %。
在主要生产资料中,煤炭消费增长16%;钢材消费增长24.56%;水泥消费增长21.46%;全国汽车累计销售增长34.26%,达439.08万辆,其中轿车销售增长75.28%,达197.16万辆,成为今年以来需求增长最快的产品,并由此带动了轮胎和相关材料需求的增长,2003年国内轮胎需求同比增长24%。其它生产资料需求也表现强劲,需求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
(四)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热销产品明显增加。
2003年生产资料需求增速略快于资源增速,市场供需形势已由长期供略大于求转变为需求略大于供给。32种主要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快于资源增长1个百分点,供需差率为-1.04%,基本保持大体平衡的格局。
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产品需求增长快于资源供给,热销产品明显增加。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与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会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厅、经贸委、商委、内贸办、财贸办及有关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对煤炭、成品油、钢材、天然橡胶、水泥、汽车、化肥等300种生产资料三季度市场供求情况调查显示,市场供求旺盛有97种,占监测数的32.3%;市场供求平稳有185种,占监测数的61.7%;市场供求平淡18种,占监测数的6%。
(五)价格持续攀升,增势强劲。
2003年生产资料市场销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8.1%。增长幅度是近几年最高的。分季度表现为一季度价格总水平呈逐月攀升态势;二季度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价格水平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有限,不到一个百分点;三季度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回升走高,7、8两个月分别上升1.4和1.1个百分点;四季度价格水平呈现快速上升之势。10、11、12月份环比价格分别上涨了0.7、2.2和2个百分点。
(六)生产资料流通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对现代物流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生产资料流通结构经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整,流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代理、加工和物流配送产业得到发展。2003年,我国社会物流商品总值,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5%。
二、促进生产资料需求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2003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改变以往主要依靠基本建设投资拉动市场需求单一增长局面,表现出需求增长因素趋于多元化。工业生产、投资、出口和产品最终消费的共同拉动,反映出生产资料市场升温的全面性和价格上涨的普遍性。
一是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4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增速同比加快4.4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快增长水平。特别是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原材料的需求。全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6392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拉动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67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2728.95亿元,同比增长28.7%;更新改造投资8443.94亿元,同比增长25.1%;房地产投资10106.12亿元,同比增长29.7%。这对生产资料市场需求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长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并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变化而波动。
三是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与发展,促进了生产资料国际贸易的增长。其一,对外开放、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使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抬升了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2003年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同比增长20.22%;合同外资金额1150.7亿美元,同比增长 39.0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33.05亿美元,同比增长 1.44%。全年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465277家,合同外资金额9431.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14.71亿美元。外资企业和外资的增长,拉动了生产资料需求的上升。其二,国际间外贸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拉动了出口需求,促进了生产资料商品出口贸易的增加。2003年外贸出口总额为4383.7亿美元,同比增长34.6%。其中,汽车出口增长近2倍,钢材增长27.5%,生铁增长80%,原油增长12%,汽油增长23%,柴油增长81%,煤炭增长12%,焦炭增长8.5%,氧化铝增长1.6倍。
三、2004年生产资料市场展望
2004年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仍具备进一步发展条件。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持续上升阶段,经济发展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二是随着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更加关注“三农”、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深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力度。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为我们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在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现。
一是一些地方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导致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特别是一些地方为突显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不顾客观条件,大兴土木,负债建设,更加刺激了生产资料消费的增长,加重了经济运行负荷,体现出各方面超载运行压力增大,市场运行风险加大。二是部分领域一般加工项目快速扩张,导致资源供应紧张。由于钢材、汽车、建材、有色金属等生产建设用材需求的快速扩张,掀起了新建、扩建上述项目的热潮,各地纷纷引进、新建、扩建生产线,出现了地区间产业趋同,产能扩张加快的倾向,引发了对基础资源强烈需求欲望,导致资源紧缺度的增加,价格过快上涨,并由此出现对资源破坏性掠夺的问题。三是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大,导致资源、能源安全隐患加大。2003年我国一些生产资料新增资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35%,比上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铁矿石达36.2%,提高3.5个百分点;氧化铝达到47.55%,提高2.1个百分点;镍达到55.4%,提高14.96个百分点;天然橡胶达到68.24%,提高3.46个百分点。从我国资源和生产能力看,今后我国钢铁、铝、铜、石油等资源需求增加量还需要通过进口加以解决。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和能源安全问题需密切注意。四是高消耗和低水平生产,导致运力和环保压力加大。由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布局生产资料运输的特点表现为量大、运距长,不宜二次装卸运输。在社会需求快速增加的情况下,运输瓶颈问题重新出现。同时大量消耗矿产品资源所造成的废弃物排放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五是近两年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引发了地方兴建小电厂、小电站热,应引起重视和警觉,积极引导,避免出现盲目、追风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六是生产资料市场运行秩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规范。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国内矿山资源及基础原料的开采秩序混乱,乱采滥挖,甚至盗采盗伐、哄抢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不仅是国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正常生产经营秩序遭受影响,安全隐患加大,重大事故时有发生,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而且国家资源安全受到威胁,钛、钨、锡、锑、离子型稀土矿产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如任其无序开采,恶性竞争,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技水平提高带来严重干扰。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2004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下,生产资料市场资源与需求将会继续保持一定增长。整体市场格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生产资料市场供需仍会保持基本平衡的格局。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受今年高价位的影响将会有所缩小。市场价格将表现为高位回稳,全年价格总水平将呈现前升后稳的走势。
生产资料市场基本走势:一是市场需求仍保持较为旺盛的局面,增幅继续高于当年GDP的增长水平。考虑到今年在市场需求拉动下,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建材等一些行业高速增长、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房地产及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和货币供应增加较快的问题,国家已采取相应调控政策措施,全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增长幅度将保持在12%左右。二是资源供给较为充裕,供需可保持大体平衡。从目前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特别是基础产业生产能力看,2004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能,完全有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且增产潜力充裕,随时可通过调整产量,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对国内一些紧缺资源,如石油、铜、橡胶、塑料原料,以及各种优质钢材、木材及部分化工原料,可以通过进口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