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断走向富裕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家庭来说,缝纫机应该是一个久违、亲切而又越来越被疏远的产品。然而,中国的缝纫机产业却并没有因为逐渐淡出人们的家庭生活而萎缩,相反地,随着中国服装、皮革、鞋帽、室内装饰等大批量工业化产品的快速发展,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工业缝纫机,正日益成为一种既能满足国内发展需求又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产品。
一个值得自豪的行业
在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提供给记者的大量资料中,一些数字和评价引起了记者浓厚的兴趣:
目前,中国共有各类缝纫机生产企业800多家,其中工业缝纫机生产企业约占90%;2002年,中国共生产各类缝纫机1375万台,其中工业缝纫机约435万台,产值分别为180亿元人民币和150亿元人民币;2002年,中国共出口缝纫机1125.8万台,其中工业缝纫机出口量为222.8万台,分别创汇50822万美元和33420万美元。
中国缝纫机产量已占到全世界产量的50%以上,居全球最大;不仅如此,中国缝纫机行业所具备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零部件配套生产体系,已使全球缝纫机销售和贸易中心也不断向中国倾斜。如今,全球知名的缝纫机品牌,如胜家、百福、重机、兄弟、三菱等,都在中国建立了它们的生产基地。由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每年主办、已有17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已取代了美国、日本等同类展览会,成为世界第二大展览会,仅2002年,该展览会就吸引了来自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的122家境外企业和国内550多家企业的参加。
中国缝纫机常规产品的质量,如平缝机、包缝机等,已基本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近年来,一些有发展眼光的企业,开始注重满足用户特殊需求及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品,从而使得特种机如加固机、钉扣机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如多功能电脑缝纫机等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但这些产品档次与国际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眼下,中国常规产品以其成熟的技术和稳定的质量及低廉的价格,不仅赢得了国内市场,而且还出口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
尽管中国缝纫机行业有大大小小的企业800家,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着中国服装、皮革等大宗出口创汇产品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工业缝纫机市场需求向规模企业和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企业转移非常明显,全行业生产集中度较高,其中,排在行业前8名的骨干企业,所生产的工业缝纫机产量已占全行业总产量的48%,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34%,出口创汇占全行业的45.4%。
一批生产规模大、出口能力强、注重技术创新的企业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全行业有上海上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而飞跃缝纫机集团公司和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辅导期已经结束,有望在今明两年上市。与此同时,这些企业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产品上市步伐,如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有限公司建有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上海上工和飞跃集团设有省、市级技术中心,聘请国外专家,成立中外合资技术开发中心;中捷公司在代表世界缝纫机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日本,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聘请国外专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宝石缝纫机实业公司,在短短10年的发展中,使工业用缝纫机产品品种达80多个,不仅跻身全行业出口三甲之列,而且还在上海设立了科技机械研发中心,从国外聘请5名工程师,相继开发出了电脑控制自动剪线高速绷缝机、电子套结机及高速曲折缝机等高新产品,这些产品被列入国家火炬项目。
一个亟须赶超的行业
我国加入WTO以后,为纺织服装工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意味着我国缝纫机行业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加大。目前,以德国、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国际缝纫机生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其在中国的投资步伐,特别调整了其在中国技术投资策略,利用其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等,占领更大的市场。
眼下,中国工业缝纫机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虽然举足轻重,但面对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国工业缝纫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越发明显。
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没有强势名牌产品作依托。由于没有名牌产品、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同样的产品,由中国生产的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要便宜三分之一,有的甚至要低二分之一还要多。而国内一些接国外订单进行生产的服装厂,因为国内缝纫机牌子不响,只好从国外大量进口缝纫机,去年中国工业缝纫机的进口量为79.5万台。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工业缝纫机平均单价为985美元,而中国出口工业缝纫机的平均单价只有99.6美元;另一方面则来自企业不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尽管中国工业缝纫机行业已出现了一些重视技术创新的企业,但相当多企业在技术研发上还是未走出“引进、仿制、跟在别人后面发展”的阶段,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这主要与企业研发投入费用不够、不太重视工艺的创新及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