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外棉花价格一改去年一路走低的势头,价格持续走高,国内328级棉花价格从3月初的11900元/吨,已经上涨至4月22日的12700元/吨
主持人:刘敏慧 嘉宾:华泰证券研究所 陆丰
供需缺口推动棉价上涨
主持人:棉花价格一贯波动性比较明显,过去5年中,作为大宗原材料的国际棉花价格最高年度均价为68.3美分/磅(03/04年度国际棉花A指数),最低年度均价为41.8美分/磅(01/02年度)。尤其2003年棉价在一年内上涨了55%,2004年5月至年末又下滑了近34%。如何看待最近的涨势?
陆丰:根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鄄CAC)2005年3月最新预测报告,北半球的棉花播种面积占全球的90%,由于棉花价格去年大幅下降,因此今年全球植棉面积将会减少,同时下年度全球棉花消费将会增加。2005/06年度,全球产量预计减少到231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240万吨,减幅9%,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纪录;全球消费将增加到233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0万吨,增幅2%;全球消费将超过全球产量25万吨,2005/06年度国际棉花A指数平均预计为58美分/磅,较本年度上涨19%。
从2005年国内的供需结构来看,中棉所预测05年纺纱用棉量将增长10-12%,需耗原棉810万-825万吨,同时国家已发放2005年原棉进口配额89.4万吨,再加上去年剩余的54万吨,今年现已明确的配额量为143万吨;2004年棉价的下跌已损害了棉农的积极性,目前粮棉比价约1:6.5,低于正常情况下的1:8,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将下降11.7%,再加上天气因素的不确定性,2005年国内棉花产量很难超过04年的632万吨;也就是说,国内棉花供给与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缺口成为05年棉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暴涨暴跌不会重演
主持人:供需不平衡加价格回归会不会导致今年棉价的又一次暴涨?
陆丰:我认为05/06年度国内棉价将会缓步上升,但不会出现03/04年度暴涨暴跌的格局。一方面,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化纤价格受成本推动而高企,使化纤与皮棉的价差倒挂,这为国内棉价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另一方面,国内原棉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纺织企业受能源价格上涨、人工费用增加等因素影响,对原料的采购也更加趋于谨慎,而欧美对我国纺织品的“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更增加了出口市场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国家追加进口棉配额问题至今还未落实。综合看,支撑暴涨的因素也不足。
辩证看待利好利空
主持人:棉价上升对植棉业是利好。哪些公司会从中受惠?
陆丰:根据预测,05/06年度棉花价格将上涨19%左右,这对棉花种植业上市公司将形成直接利好。目前市场上从事棉花种植与生产的有新农开发、新赛股份和敦煌种业,其中新赛股份和敦煌种业植棉业务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主持人:棉价上升对化纤业影响如何?
陆丰:有利于支撑粘胶和涤纶价格。根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估计,目前我国纱线原料中使用棉花的平均比例为69%,粘胶短纤比例为7%,涤纶短纤比例为24%。由于粘胶短纤和涤短是纺纱过程中棉花的重要替代品,当棉价上升时纺织厂就更多地使用粘胶短纤和涤纶,从而为当前高企的化纤产品价格起到支撑(目前主要化纤品种与棉价出现倒挂),有利于缓解化纤行业的成本压力。其中粘胶短纤下游需求增长预计将会超过产能增长,再加上棉价的支撑,我们认为可以关注粘胶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如新乡化纤和山东海龙。
主持人:棉价缓步上升无疑对纺织企业构成一定成本压力,目前影响程度究竟会多大?
陆丰:棉价占棉纺业生产成本的60%以上,按1.07吨棉花可生产1吨棉纱计算,则棉价每上涨1000元,吨纱生产成本则上升640元,按此估算,棉价上升对纺织行业将形成成本压力。但实际上,下游纱布价格通常也跟随原料价格作同向变动而略有滞后,当棉花价格缓步上升时,下游纱布价格通常根据原料成本变化而向上定价,当棉价下行时,下游产品价格也会因成本下降而有所下调,因此原料库存的控制是影响棉纺企业经营效益的重大因素。2003年9月原棉价格暴涨时,部分企业出于对后市棉价的进一步上扬的预期而加大了原料采购和储备力度,纱布价格随后上涨使这些企业得以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2004年5月后原棉价格开始暴跌,纱布价格随之下滑,但企业的高价原棉库存则对其后期利润空间造成了明显的挤压,这也是当年棉纺行业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下滑的主要原因。2004年12月31日,中国棉花指数11265元/吨,至2005年4月15日缓步上升至12286元/吨,升幅9%。同期西南纺织市场32支纯棉筒纱价格涨幅3-5%,产品价格上升基本涵盖了原料成本的上升。
棉价缓步上升对纺织企业将形成一定的成本压力,但由于下游产品价格的恢复而负面影响程度有限。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纺织行业中三类企业受原棉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小,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自身拥有棉花生产基地可以规避价格上涨风险的企业,如鲁泰纺织,二是以高档纱、布产品为主导且具备一定产品定价能力的棉纺企业,如华茂股份和黑牡丹,三是产业链齐全,拥有从面料到下游服装的完整生产和销售渠道,可以消化原料涨价的企业,如鲁泰纺织、雅戈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