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虽然服装产业的发展前景总体上比较乐观,然而许多发达国家仍会通过技术贸易壁垒来遏制中国服装贸易的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商品加以限制的行为。入世后,发达国家必然会利用自身技术和环境优势,将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作为一种新的贸易保护政策武器,使我国服装出口贸易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新的技术贸易措施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据联合国统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球绿色消费的总量达3000亿美元,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环保标准。21世纪世界环境保护浪潮的兴起,必将影响到国际服装市场,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建立起一道道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服装市场竞争力的"绿色贸易壁垒"。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有关绿色服装环保要求的法规严明,项目众多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健康为前提,通过制定各种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境安全,使得绿色壁垒成为服装贸易中新的保护网,对我国出口的服装产品提出种种近乎苛刻的条件,造成我国服装出口频频受阻。
1995年日本的《产品责任法》规定,对皮肤伤害、异物混入、燃烧事故、染色不良造成的特殊事故等服装成品缺陷,受害者可申请赔偿。1997年,欧盟禁止在棉花种植过程中使用含有有毒金属化合物的杀虫剂,1999年1月1日起,使用含有致癌芳香胺的118种偶氮染料的成衣、皮革、服装、床上用品、家居布料等不可在德国市场上销售。
对绿色服装的检验手段和要求逐步提高发达国家利用高新技术、高灵敏的检测设备,进行精密分析,高标准,严要求。如对上述德国禁用的118种有害偶氮染料分解出的22种芳香胺化合物的测定,采用先进的CC-MC法。对婴幼儿服装中游离甲醛的限量,日本通产省及纺织检查协会规定须小于50PPM,某些产品甚至小于20PPM。再如对重金属十大类中,对直接皮肤接触的限值,砷、钽分别为0.2和0.8PPM,在纤维聚合过程中要求有机化合物的释放量不能超过1.2克。欧盟国家利用高压液相色谱仪-HPLC7离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禁止所有可能致癌的印染物质在纺织品服装中使用。
这些严格的检验手段形成的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出口起到了苛刻的限制作用。
技术标准众多,环境标志使产品标准走向国际化欧盟国家是最先意识到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国家,制定了欧洲委员会CEN认证标准,CE标准,涉及欧盟指令的产品,要符合指令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能够进入在欧洲的统一市场。进入日本市场的产品,必须满足很多名目繁多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要求,如国家规格、团体规格、任意质量标准。美国在技术标准方面有着强烈的保护色彩,外国服装产品进入本国市场,需要通过代号为UL的保险商实验室的认证。加拿大、英国、新加坡分别规定要获得CSA、风筝、SIS标 志。
除了对进口服装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外,发达国家还将绿色壁垒延伸到进 口服装检验及环境标志认可方面。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实行环境标志认可制度。德国最早推行"蓝色天使"标志,美国于1988年开始实行"能源之星"绿色标志;1995年3月荷兰使用"生态标签";1999年3月欧盟要求纤维、服装和鞋类产品要贴上欧洲环保标志;发达国家关于生态纺织品服装的绿色标签还有很多,如Oko-Tex100,E-co-TextileClean FashionTox-proof SteilmannOtn100等,许多产品必须带有这些标签方可进入该国市场。目前,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挪威、瑞典、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使发展中国家服装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步履维艰。 服装生产企业质量认证制度实施 重视生产企业质量保护体系的管理已经成为国际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1995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监查标准制度》,要求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标准。美国和欧盟规定获得ISO9000认证的服装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服装产品才能参加美国和欧盟的展销会。欧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服装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ISO14000技术标准。
这些以环境为由的贸易技术壁垒,客观上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服装市场提供了合法外衣,使那些环境标准较低,特别是受资金、技术限制的发展中国家服装出口受到严重损失,削弱了其竞争实力,很难在国际服装市场上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