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江苏纺织工业继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发生一系列结构性变化。综合江苏省政府部门的相关分析,江苏纺织行业现已出现的五种变化在2004年将进一步显现。
首先,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统计分析表明,2003年前三个季度,江苏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全面增长,增长幅度均超过20%。经济效益水平稳步提高,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01亿元,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为67亿多元,增长23%以上。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增长是在克服非典和一些国家反倾销的背景下取得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其次,私营纺织企业发展迅速,国有纺织企业大批退出。近年来,纺织工业在所有制结构的布局上,已形成国有、集体、三资和私营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其中国有经济比重逐渐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上升。2003年,江苏国有(包括国有控股)纺织企业单位数、从业人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比1998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则分别占96%、87%、85%。私营经济上述三个指标分别占纺织工业的50%、32%和2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的纺织工业单位数和从业人数、销售收入分别占全省纺织工业的21%、21%和19%。
非国有成分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民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2002年,纺织工业的国家资本仅占全部实收资本的14%,而个人资本和港澳台及外商资本所占比重已达53%。纺织业发达地区,如苏州的盛泽民营丝绸企业(包括印染及其他),资本构成中近半数都是各地民营投资,其资金来源涉及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大量的非国有纺织企业已成为带动全省纺织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优势行业领先发展,产业集群特征日益突出。据统计,2003年江苏纺织工业中销售收入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是:毛制品制造业,化纤浆粕制造业,腈纶纤维制造业,麻制品业,锦纶纤维制造业,增长幅度普遍超过50%。纺织工业集群化特征日益显现,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四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基地的纺织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已占江苏省纺织工业总量的60%以上。其中苏州吴江已成为中国真丝绸出口的重要基地,目前该地区已经形成了缫丝、合纤、丝织、印染、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仪器行业成龙配套的结构,吴江市东南部已形成织造工业区,一个以盛泽为龙头,以周边地区为腹地的丝绸纺织产业经济板块已脱颖而出。
第四,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江苏纺织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2003年江苏轻纺工业完成技改投资近百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六成以上。在新工艺的应用、纺织机械的技术改造和引进上不断加大投入,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各种新型纺织加工装备明显增加。如江苏宏源集团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而开发的精密纺机、高速弹力丝机,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并能出口到东南亚地区。另外,新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2003年4月,万吨大豆蛋白纤维项目在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竣工投产,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在纤维领域中唯一的原创技术。无锡市纺织行业正在大力淘汰老的环锭纺机,新上项目一律要求使用精密纺机。到目前为止,无锡市已有精密纺机13万锭,占全市纺锭总数的1/3。
第五,品牌意识增强,出口增长贡献份额加大。近年来,江苏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创立了一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品牌。根据江苏省工商局的最新资料,在全省437个著名商标中,共有华莱士、康博、皮鹿丹等72个纺织工业著名商标,其中:在全省核定的27个驰名商标中,红豆、虎豹、波司登、AB、阳光、梦兰、雅鹿等7个纺织工业产品,占全部驰名商标的26%。这些知名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也拥有相当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