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8日,随着又一批全自动洗衣机从上海港启运发往日本大阪和东京等地,由中国杭州生产制造的Panasonic牌洗衣机,已陆续进入国际大城市的电器卖场,实现了全球同步上市。
对此,市场观察人士分析指出,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家电产业的跨国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最近呈现出两大新动向:一方面,陆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从最初的大规模生产据点转移和销售渠道开发,逐渐转到研发中心设立、品牌形象导向;另一方面,着眼于未来化战略,加快中国市场融入全球计划的步伐,不仅高管、总裁“赶集”奔中国,而且大大提高了采购额、出口外销比例,逐渐对在华企业进行整合并调整市场攻略。
2003年,国内洗衣机市场不算太平静,人们重新嗅到了那种血雨腥风的味道。由于国内家电企业纷纷找寻新的“奶酪”,适时“变脸”,显现出“不务正业”之势,使得洋品牌洗衣机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日本的松下、日立,德国的西门子,韩国的LG、三星都在去年先后发动了对中国洗衣机市场的强攻,逐渐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20世纪末,跨国家电公司在中国推行本土化研发并进行系统调整,使洋品牌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也使占据利润高端的洋品牌在实现规模化后价格不断走低,更具市场杀伤力。据不完全统计表明,在北京大中电器商场,2002 年洗衣机国产品牌与洋品牌的市场比率是1∶1,进入2003 年则变成2∶3了;在南京、天津、沈阳、成都等大中城市,日本、韩国的品牌洗衣机已占据了市场第一阵营,如松下洗衣机连续10年占据全自动洗衣机的第二名,LG洗衣机已从1999年的市场份额不足2%跃升到2003 年的8%。而与此同时,中国家电的分散性又侵蚀了本土企业的比较优 势。2002年,洗衣机合资企业产销约占全国总量的20%,同比增幅达24. 14%。
在赢得市场人气后,更多的跨国公司又启动全球竞争计划,将洗衣机“商战”从中国转到全球市场。据海关统计,2003年1—10月,中国出口洗衣机279万台,同比增长57.7%,10月出口即达33.25万台。因此, 中国家电协会所做的“洗衣机行业结构演变与竞争特点”报告称,中国洗衣机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正在增大,而且这个趋向十分明显。1993年以来,中国洗衣机出口平均以34.7%的速度递增,到2002年出口223万台,出口额1 .65亿美元。而且,出口在洗衣机总销量中的比重逐年升高, 2001年占13%,2002年占16%。分析报告称,中国正在向亚洲洗衣机最大的制造供应基地发展,而洗衣机出口也以本地区为主,约占出口总量的76%,其中面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口量约占总量的1/3左右。
毫无疑问,面对从国内市场供应到全球市场供应的角色转换,土洋之争进入了一个新层面。更由于洋品牌凭借自身优势先发制人,中国本土洗衣机品牌开始受到跨国品牌———全球供应商的挤压和挑战。
2003年5月起,松下将在中国、东南亚以及中东等地区广为人知的 National品牌,全部转换成P anasonic。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为提高全球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把Panasonic定位于全球性品牌,导入全球性品牌标识语“Panasonic.ideasforLife”,加速全球发展战略。
洞察到中国家电制造对全球市场的战略作用,以松下、索尼、西门子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充分把握发展趋势,已改变了产品在全球市场投放的顺序,进一步缩短中国与欧美市场产品上市的时间差。2003年,松下又把洗衣机全球研发中心从日本迁移到杭州,并从日本调遣了多位顶尖的产品设计师坐镇,专心研发,目的就是为了使中国消费者可第一 时间直接体验到与世界同步推出的新品。
据杭州松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建国介绍,松下洗衣机按照“全球化+本土化”的思路,实现全球产品同步上市后,北京、上海、广州的消费者选购的松下泡沫净、立体搓洗衣机,是与东京、大阪一模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