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中国缝纫机械协会了解到,南亚已经成为缝纫机械工业发展新的市场。2003年底,为进一步开拓南亚市场,扩大中国缝纫机械产品出口,由中国缝纫机械协会田民裕理事长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7人,对印度、孟加拉缝纫机械市场进行了考察,随同考察的有标准、大鹤、飞虎等企业负责人。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了逐步接轨,开始有效利用大量的国际资金和技术,弥补工业化进程中的巨大缺口,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缝纫机械工业也凭借着深厚的市场潜力和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田民裕表示,近5年来,中国缝纫机械工业发展很快,产量占世界的60%,德国、日本等世界著名缝纫机械生产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办厂,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缝纫机械制造基地。
南亚市场商品自给率低,市场空间大,劳动力价格低廉,印度服装企业职工月平均折合人民币只有800元左右,孟加拉为400元左右。其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和我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是我国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的目标市场之一。
政策支持是一剂强心针。不仅如此,南亚市场还具有许多优惠政策。以孟加拉为例,欧盟决定2001年至2009年对孟加拉除军火外的一切商品不受限制地免关税进入欧盟市场,进入美国的纺织品也不需配额,由于和印度国境接壤,产品进入印度实际上也不需关税。
2002年1月,中国与孟加拉签署了7项经济技术文化合作协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孟加拉政府还规定,投资者有5-7年免税期,在出口加工区的免税时间则为10年。还有诸如技术人员免交3年所得税;外汇不受管制,本金、利润可汇回投资者所在国;在出口加工区的企业产品创汇100%政府奖励20%-25%现金补贴等优惠政策。
如今,印度服装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不足3%(而中国却占据了15%),大有潜力可挖。印度政府十分重视纺织服装业发展,视该行业为出口创汇的主要行业。2002年,印度纺织部斥资1200万美元,在德里机场附近兴建一个设有空调的服装贸易市场,可容纳250家公司作长期展览,据称已有80家公司预订展览场地。
孟加拉服装领域创造了一个以出口为主导方向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些躲避配额限制的生产商将生产基地从韩国和其他国家转移到孟加拉,给孟加拉成衣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美国市场的配额制度和欧盟市场的免配额准入已经帮助孟加拉在美国市场和欧盟市场占有立足之地,事实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则受到配额限制。
现在,孟加拉已成为向欧盟出口衬衫和T恤最大的国家和美国第六大服装进口国。
服装中心兴起设备亟待更新。印度AshokBazar市场据说是亚洲最大的服装市场,有5万家服装企业在这里销售产品,高档生产设备主要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低档设备主要来自印度自产的先期工业机和黑头家用机。由于服装工业的发展,一些企业急需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市场潜力巨大。
在南亚市场虽然不乏使用德国、日本进口机器的服装企业,但更多的前店后厂的小型服装加工企业,设备陈旧,亟待更新。而我国缝制设备价廉物美,正适合南亚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孟买是印度另一个主要的服装生产中心,占全国服装总出口的27%。当地大型制衣厂生产各类男装、女装和童装,质料包括棉、人造丝和人造纤维。DynamicDesigns主要生产针织棉布及雪纺上衣。位于泰米尔纳德邦的蒂鲁布尔是最具规模的针织服装和布料生产中心,Chennai则是男装的生产重镇,主要产品是梭织布恤衫。
毋庸质疑,印度服装业优势众多,其中包括潜在的服装大市场,此外,印度拥有多个发展蓬勃的地区生产中心,业内人员精通英语,有助扩展外销市场,而当地的软件工程师亦出类拔萃。据印度服装出口促进委员会的资料,2003年1-10月印度出口服装10.035亿件,增长了4.54 %,出口额39.053美元,增长了13.03%。
印度至少有9个不同的服装生产中心,所供应的产品各具特色。首都新德里提供的服装款式最为外国买家熟悉,每年的服装出口总值20亿美元,而服装生产总值接近60亿美元。
据孟买缝纫机进口商协会KetanModi主席介绍,印度有许多生产缝纫机的工厂,但规模较大的只有25家左右,其中,最大的年产量为2万台,主要品牌包括“USHA”、“SEDER”等。缝纫机进口商近50家,孟买只有四、五家。
2002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工业缝纫机很多,标准、飞人、飞跃、杰克、宝石等品牌在印度均有销售。2003年前三季度,我国向印度出口各类缝纫机4.8万台,出口金额1828.6万美元,零部件出口额238.4万美元,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92.4%、147.3%和11.8%;前三季度,我国向孟加拉出口缝纫机355万美元,零部件59.1万美元,同比增长81.7%和2.3%。事实表明,中国企业正在加大对南亚市场的投入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