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无锡一棉是中国纺织最优秀的企业之一,高质量的产品,严格的管理,朴实无华的作风一直为业界所敬仰,李光明厂长最近在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上从纺织企业的角度谈了对纺机设备的需求,对我们很有启发。
近年来我国纺机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给我们的纺织企业带来了一些变化。由这些变化衍生出来纺织企业对于纺机器材的一些新的实际需求。以下是讲话全文:
我们的变化
首先,使用纺机的工人及工资水平发生了变化。
20多年以前,我们的工人从18、19岁进厂,一直干到60岁退休,他们是终身就业,技术终身积累。但是现在完全变了,技校毕业生到工厂工作先签3年合约,3年以后或走或留,要看企业、个人双方意向如何,人员流动性非常大,所以纺机操作工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进行长期的技术积累了。另一个变化是工人的工资水平,如今纺织工人的工资每年递增17%~18%,我们工厂1980年人均年收入才680元,今年已经达到2万元,如果再追加52%的社会保险、住房公基金、工会经费就是3万元,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减员增效,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提高收入,而效率的提高有赖于纺机科技的进步。因此这个变化与我国纺机业发展有很大关系。
第二,生产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厂房空间有限,在进行国有技术改造的时候,水泥要一块一块地铺,机器要一台一台地换,生产非但不能中断,而且更换的机器机型和卷装容量要和原来差不多,否则挤不下。而现在的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在开发区发展,国有企业也可以异地搬迁或是异地扩建,这样企业的厂房就宽敞多了。像我们厂两年前盖的13万平米厂房,任何纺机都放得下,再也不用受厂房空间限制了。
第三,购买纺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是以国有为主体,纺织企业要上一个项目从市里到省里再到中央要整整跑1-2年才能批下来,之后再去贷款买机器又要2年,这样几年时间下来一个纺机发展的高潮也消退了,如此高潮投资,低谷投产,企业亏得很厉害。但现在是纺织行业国退民进时期,企业发展得很快,这个星期决定要发展,下个月就做计划,再过一个季度就会开始买机器,投资周期大概只需要1年,纺织发展周期大大缩短了。
第四,原料结构在变化。
过去纺织厂按原料不同可分为棉纺厂、毛纺厂、麻纺厂,某一种原料决定一类企业。我们是棉纺织厂,但是也做一点羊绒、兔绒等其它原料,只是比例比较小。原料结构的变化,决定了我们需要的纺机不仅仅是棉纺织机械。另一方面,单纯的原棉也在变化,原棉的品质越来越好,杂质越来越少,这对纺机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的需求
而我们对纺机的需求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基于我们的变化,如果满足了这些需求就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差别。我们对纺机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细络联。
国外细纱机之所以能高速度小卷装,就因为它是细络联,不用人工落纱、插管,全部是自动化。细纱工序是用工最多的一道工序,也是纺织厂品质管理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为细纱工序的品质管理上出了问题根本无法追踪。而细络联正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首先是完全实现自动化,节省了人力;其次是一台细纱机对一台络筒机,质量问题至少可以追到那一台细纱机,国外现在进一步采用扫描技术,甚至可以追到每一锭。目前国内纺机厂已经做了细纱机长车,这是可喜的第一步,至少我们落纱不用人了。然而我们国产的细络联,只在展览会上有,工业化的细络联还没有出现。细络联价格昂贵,一是因为它的连接技术,二是因为用了细络联以后它的络筒和细纱机是固定的,络筒的锭子要多备70%~100%,虽然因此纺织厂要增加一笔投入,但节省下来那么多人的费用还是划算的,所以今后细络联将会成为我们国内相当一批纺织厂的主流需求。
第二是可靠性。
刚才提到我们的第一个变化,是我们的工人不再是终身服务,因此他对机器的保养就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当工人技术不熟练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机器的可靠性有保障,最好这个机器是“傻瓜”机器。此外可靠性还包括怎么指导我们纺织厂用好这些机器,并要对我们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这也是我们感觉非常重要的一个需求。可靠性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机器在装配的时候不要再加工,不要再用锉刀、再用铣床,一次装配成功,这点我们现在可能还做不到。第二是做到中、夜班不要维修,我们现在正在朝着这方面努力。第三是电控部分要有详细的技术资料教我们怎么使用,另外电控箱现在是各个纺织厂头疼的地方,花钱多,停台损失大,我们希望电控部分的线路板,元器件能够互换,或者平价能够买到,减少停台损失。
第三是信息化。
因为现在企业用人少,管理跨度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工厂装探头来监控,我想这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反映的是机器运行现场的动态,电控箱里有很多数据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比如粗纱机有远红外探头,断头以后自己停,如果有三处断头自停的装置,任何一处停了以后应该有记录的,所以把电控箱的数据收集起来,24小时成熟后把它做适当汇总让管理人员看一下,要比用电子警察监控有用的多。国外的纺机已经完全做到这一点,它不但可以把数据集成起来,而且还可以远程输送,管理人员上班以后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班、夜班的情况,机器损坏的故障,包括断头、效率、质量都可以看到。我们对信息化的需求有两点,一是集中显示,一是集中控制,就是把要制定的控制项目进行统一设置,避免每个工人再去设置而使工艺走样。
第四是系统性。
我们的棉纺生产是多机台,多工序,加工的对象原料是一样的,然后出来的都是纱,但是这么多工序是一个系统,有些问题你也在管我也在管,可能会重复;有些问题大家都不管,可能会脱节。我们希望纺机行业对这一整个系统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我举个例子,棉纺第一道工序是清花,过去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是长流程好还是短流程好,争论了好多年,现在终于倾向于短流程。其实问题不在流程的长短,而是在于原料变化了,过去我们国产的原棉和现在的原棉是不一样的。清花有几个功能,一是开松,一是除杂,一是混和。现在我们的原棉含杂率就是1%,杂质非常小,不像过去那么大,小的杂质在我们清花上落不下来了,如果我们还像以前那样在长流程去加工,经过一道、两道除杂不够还要三道,那么由此就会带来短绒和棉结大量增加两个副作用,其实也就是我们的清花加工过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