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内坯布市场继续弱市盘整。市场上应季品种表现活跃,人棉坯布为主流成交品种,在出口不如人意的前提下,基本以内销为主。今天的中国坯布指数没有发生任何变动,在目前形势下,价格走势不会有什么调整。
专业市场上表现各异。织里棉布城成交量又有下滑,市场整体报价趋于平稳。人棉坯布又出现放量势头,而价格走势在本周难于上升,主要是业者怕过季“压库”加大走量所造成;中国轻纺城6月21日,往来客商略有回升,价格稳定中有起伏,总成交量大幅急增,“人棉布”、“全棉布”、“棉氨布”继续客增量扬,其中“人棉布”对口花型哄抢持续,短纤类坯布总成交量达330余万米。至06月21日,市场总成交量上升到650万米,相比上日(20日)增加约130万米,增长率约24%,相比去年同期上升约50万米,增长率约10%。业内预计22日市场仍存在上升倾向,总成交量可能在700余万米。
现在坯布市场几乎是内销市场在唱主角,出口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这是行业自身的问题。去年全国出口了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只有3.51美元。全国出口的鞋超过50亿双,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纺织业的利润已经到了可怜的地步,这是企业不注重质量,只图跑量的恶果。
配额取消并没有允许纺织业自由出口低档产品,一方面是需求增长有限,另一方面是竞争对手的步步进逼,还有包括进口国的多重考虑。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欧盟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在于其技术含量高,劳动力和环保成本过高则是其软肋。欧盟纺织服装界一方面强化自身在技术、技能和品牌方面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则盯上了与其相邻、而劳动力又便宜许多的环地中海国家。以曼德尔森到访的突尼斯和摩洛哥为例,突尼斯纺织工业目前有从业人员近25万,年出口额约为30亿美元。摩洛哥的情况也大体类似。和大多数环地中海国家一样,摩、突两国的纺织品出口主要面向欧盟市场。目前,欧盟正在与沿地中海国家进行贸易谈判,争取在2010年前建立“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这对中国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再从棉花消费来看,2004年中国棉花消费增长130万吨,而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等主要纺织国家棉花消费增长了100万吨左右,说明这些国家的棉纺织业发展很快,竞争在加剧,即便没有贸易摩擦,我们的纺织业同样面临调整。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2004年度中国棉花消费同比增长近10%,而全球经济的增速不过4%,说明中国的纺织产量增长速度远高于需求增速,这也意味着在全球纺织品价格难以提高的同时,贸易摩擦也将进一步加剧。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问题。纺织业前有恶狼挡道,后有追兵迫近,于内于外,于情于理,都必须把行业升级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如果还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话,纺织业的好日子恐怕就要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