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锭细纱机配集体落纱的细纱长机是棉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手段,国际上能把万锭用工降低到50人以下的棉纺企业,几乎都采用细纱长机配集体落纱及细络联机。那么国内细络联设备发展如何?细络联的产业化进行到何种程度了?
市场需要更成熟和适用的细络联
在2006年的北京国际纺机展上,马佐里(东台)纺机公司推出了细络联合机;今年的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上,他们再一次推出了DTM189型(1008)锭细纱机和德国赐来福338型自动络筒机相连接的细络联合机。
对于连续两届展出细络联,马佐里公司总经理朱鹏有他的考虑:环锭细纱机对成纱质量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细络联后,不仅使棉纺厂用人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两个工序直接联接,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还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难以解决的纺纱工艺中细纱卷装和速度的矛盾,由中速大卷装向高速小卷装发展,因而大幅度提高细纱机的锭速,使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都有显著提高。
“细络联实现优势最大化,必须是细纱长车带集体落纱技术的成熟,我们这次推出的细纱长车和络筒机的连接,就是想对这个领域的发展产生推动,促进这种技术工艺的快速发展。”朱鹏称,公司生产的DTM系列细纱机的接口不论宽度和高度都已经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制造,可以和国内外各种络筒机型相连接。据悉,此次他们的DTM189长车的现场订购国内达到3.5亿元,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外企业的意向合同也达4500万美元。
目前国内可以和络筒机实行有效连接的还有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二纺机的长车细纱机。有专家称,国内实力派企业在设备技术上的不断攻关是国内发展细络联的必要保证。
细纱长车技术不断成熟是保障
目前,国际发达国家的细纱长车已经形成了许多突出的竞争优势:高速、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技术成熟;细纱机的最高锭速可达25000转/分,锭数最多达1488锭;高速、半自动和自动化的细纱机形式多样,性能优异,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集体落纱机的可靠性、稳定性高,落纱时间均小于3分钟等。
与之相比,我国国内细纱机在适应高速、适纺范围上还需不断扩大;在提高纺纱质量,实现高速、高效、自动化、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亟需进一步提高。但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国内主机厂生产的细纱长车和集体落纱技术也基本成熟,并取得了可喜进步。
此次马佐里(东台)纺机有限公司展出的DTM1189型细纱机就实现了多项突破。例如:速度可以达到25000~30000转/分;牵伸系统有了重大改进,牵伸倍数最高可达150倍,优于进口设备,罗拉、上销、下销实行重新设计,将传统的6锭一距改为8锭一距,上下皮圈不对称配置有效地延伸了控制长度;独特的升降牵吊系统,可以达到各构件长期使用后不易位、耐磨损。整台机器在可靠性、稳定性方面都有了改进提高。此外,经纬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F1518J型集体落纱细纱长机也取得了较大进步,集体落纱机的拔、插管率由原来的96%提高到99%以上,开车的留头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6%以上。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关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国内细纱长车以及集体落纱技术在不断成熟,但它的工业化进程却远不尽人意。首先是成本比较高,一台细纱机配一套自动络筒机,由于各方面因素,成本比较高,一般企业很难接受;其次是对细络联生产车间的现状要求很高,由于落纱下来进入下一道的时间需要2~4个小时,这段期间如果车间的温湿度不符合要求,现场管理不到位,对落纱质量都会产生明显影响。
“尽管目前国内细落联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谁掌握了高端技术,拥有了先进设备,保持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活下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的话预示了纺织企业今后的必然发展方向。
而国内对这个领域的需求也正在升温。无锡一棉厂长李光明说起对国产细络联的发展希望时,言辞恳切:细纱工序是用工最多、品质管理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果细纱工序的品质出现了问题根本无法追踪。细络联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落纱、插管全部实行自动化,不但节省了人力,而且一台细纱机对一台络筒机,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追踪到具体的那一台细纱机上,更便于纺织厂解决问题。现在国内纺机厂已经在细纱长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可喜的一步,但是国产细络联的产业化还没有形成。
专家推断,国产细络联5年之内将有大的发展。有事实也在佐证这个判断,2006年国内1008锭带集体落纱的细纱机厂车的订单不断,国内棉纺企业对中高档设备的需求在结构调整的推动下正在升温,加快发展细落联已经纳入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细络联的发展在国内开始提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