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警惕棉纺过热,建议提高出口竞争力是关键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棉纺织业似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好“年景”,投资增长、出口增长、利润增长,棉纺织业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是否就完全没有隐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日前,来自全国棉纺织行业的专家、企业家来到杭州,参与由中国棉纺(色)织行业协会、中国棉纺织信息网(浙江华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棉纺织市场与技术论坛,为棉纺织业“号脉”,与会专家提出要正视棉纺织业发展中的问题,警惕棉纺过热。
据分析,目前困扰棉纺织行业发展的隐忧主要是棉纺产能迅速扩充,但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中低档产品明显过剩,加上棉纺织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尚不强,所导致的出口竞争力的减弱。
1997年以来国家采取“压锭、减人”的原则,压缩淘汰了940万锭落后生产能力,并使大部分的国有资本从棉纺织行业退出,这给民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民营资本和外资纷纷投向这个行业,目前整个行业的产能已经从压锭前的500万吨左右,上升到现在的约900万吨。以浙江为例,浙江近三年中新建棉纺厂37家,实际增加纺纱锭150多万,其中130万纱锭来自民营棉纺企业,全省年产棉纱能力已从原来的20万吨上升到40万吨。
尽管生产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棉纺织品档次低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变。不少新生的民营企业装备性能差,缺乏科学管理,这些企业纺纱生产能力虽然扩大了,但是其后果只能是导致中低档产品的进一步过剩。而高档针织纱的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针织、服装行业高档用材的需求。像广东的针织企业中,棉纱的自供给率只有34.72%,大部分要依靠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进口的精梳针织纱来满足。而我国棉纺织产品的出口,价格依然是有力的筹码。
国内棉纺织企业的“绿色”理念也相当滞后。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扩大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已从配额、关税问题转移到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内容为主的“绿色贸易壁垒”范畴。然而面对来自“绿色壁垒”的挑战,我国许多纺织出口企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像德国明确禁用的118种偶氮染料中仍有104种在我国的企业中使用。仅此一项,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阻面就达到15%。至今仍然有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环保问题的严重性。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关税降低,更多的国外纺织品将会抢占中国市场,如果中国的纺织品因环保问题无法拓展出口业务,那么中国纺织企业必将会面临困境。
为此,与会的专家指出,尽管棉纺织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当前一定要警惕发展的过热,棉纺织企业应该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加快纺织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形成高技术、高起点、高档次的产品结构,从而切实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