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棉花生产、纺织工业、纺织服装消费和出口创汇大国,这“四大国”地位决定了棉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其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正常年份,我国每向国际市场抛售1万吨皮棉,国际市场棉价将下降1美分/磅;相反,每从国际市场进口1万吨皮棉,国际棉价就可能上涨1美分。
与我国棉业地位不相称的是我国棉业市场化程度低,生产“周年波动”,产业的外向依附程度高。据统计,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减1000万亩、产量比上一年增减100万吨的概率为50%。从1998年国家放开棉花市场以来的情况看,棉花种植面积、产量以及价格每年的波动幅度均很大,且波动周期越来越短。棉价上涨,棉农收益固然增加,但纺织企业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原料,大量进口棉花又会促使国际市场棉价上涨,导致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不利于纺织品出口;同时,价格的上涨会刺激棉农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为来年棉花市场运行埋下隐患。专家分析,这种不良的产业现象最终损害的将是棉花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我国棉纺工业的良性发展及棉制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9月份已进入新的棉花年度,目前关于今年我国棉花产量、新棉价格及市场供求状况的信息很多,但企业普遍反映不知相信何种预测和观点。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喻树迅认为,我国亟待建立棉花预警机制,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较长的过程。
来自多方面的资料显示,棉花预警机制的建立至少包括树立国家预警安全观念,建立国家预警应急机制,制定重大、区域棉花问题应急管理条例,加强国家棉花产业安全的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国家预警安全观念。国家应大力宣传棉花预警机制的内涵、特点、迫切性以及未来20年棉花预警对国家安全发展的趋势,开展警示教育,将当前与今后棉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与严重性告诉公众,让全社会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二是建立国家预警应急机制。要研究制定棉花安全的预警机制,研究发生棉花安全危害的各种可能性,做到事先介入、事先建立;制定棉花安全问题的处理机制,当问题发生后,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将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有效对各种资源进行管理和使用,做出不同级别的预防措施;建立跨部门的、专门的对重大、区域环境问题应急调查和预警指挥系统。
三是制定重大、区域棉花问题应急管理条例。对重大的、区域性的、突发性的棉花问题的预防和处理也要有法律武器,应制定《棉花安全预警应急管理条例》,就应急准备、应急对策与控制、应急机构、应急资金和物质保证等问题做出规定。
四是加强国家棉花安全的科学研究。要重视与加强国家棉花安全软、硬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软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研究,如发展国家棉花安全预警机制的研究、重大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预测、棉花问题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就当前业内最关注的“周年波动”现象造成产业损害的问题,迫切需要的是建立科学准确的产前信息预测系统,让棉花种植趋于理性,保持年产量的相对稳定,市场供需的相对平衡,形成良性的棉花产业发展态势。
专家们认为,科学、准确、及时的产前预测,首先可以帮助棉区地方政府及棉农解答农业结构调整中,有关棉花种植面积、收购指导价格等现实问题;其次,可以使棉花购销企业在新棉花年度到来之前,提前对市场进行判断,对是否参与收购加工,规模多大等进行决策;第三,可以指导用棉企业对棉价走向、市场供求以及购棉时机等进行判断,从而有效抵御由于棉价波动而形成的经营风险;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棉业管理、宏观调控及引导棉业的市场化进程和稳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当前,全球作物生产已从过去以产中科学化为主,向产前信息化、产后市场化和质量标准化的研究、开发和服务转变。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统计信息化、预测决策的信息化,一些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开发棉花生产、市场信息服务,并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全国优质棉科技产业化服务项目组的专家们认为,建立棉花预警机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全国棉花数据的科学采集和分析系统,有效地进行产前预测,具体环节如下:一是政府、协会、各主产棉区合力建设全面的信息数据库。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方便各级政府间的互联互通,使政府在棉花的生产和流通贸易方面起到政策引导的作用;方便企业间的协作,建立和加强行业和产业链的联动机制,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向农户提供有关技术、生产、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三是建立顺畅的多形式信息发布渠道,如定期在专业网站、新闻媒体和内部刊物上进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