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出现了纺织行业是否投资过热的争论,除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以外,行业内人士并没有对这一争论给予过多的关注。原因很简单,投资是企业家自行决策的,现在的过热主要是部分地区的政府过“热”。倒是有两件事情已经关乎近一段时间纺织经济的正常运行。一是人民币升值问题。人民币暂时不升值,应该不再有疑问,但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调低出口退税率的举措已在所难免。另一个就是棉花供应和价格问题。从新的棉花年度以来,棉花价格已上涨30%以上,以致近几天已经出现了有行无市的局面。在出口退税率下调、棉花价格快速上涨的双重夹击下,棉纺织行业又一次成了“三明治”。 棉花价格的上涨源于对中国棉花消费的强烈预期。在今年8月份,国内某机构曾预测,2003~2004年度棉花供应缺口在50万吨左右,即棉花库存、棉花生产量、棉花净进口以及国家可动用储备棉之和,仍小于当年的棉花消费量,从而得出新棉花年度棉花供给将出现50万吨“硬”缺口的结论。近日,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发表预测,认为2003~2004年度中国棉花缺口将达到130万吨。在这一信号的推波助澜之下,国内外棉花价格出现了“井喷”行情。实际上,上述机构作出的预期,是建立在中国纺织工业外部运行环境不发生明显变化的判断。但是,出口退税率以及棉花价格的变动,必将影响到棉花的消费量,导致“硬缺口”的减少或消失。 基于棉花短缺的“预期”,导致了棉花价格的异常波动。这又到了考验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调控能力、决策能力的时候。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及时召开了棉花电视电话会议。但是,从近期棉价的走势来看,这次会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换句话说,政府的调控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寻找平抑价格、缓解供需关系的良方。 从目前情况看,解决供给不足的惟一突破口,就是进口量的多少以及进口节奏的把握。众所周知,棉花的进口数量和进口节奏是有约束的。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多边协议,为了保护国内脆弱的农业,对于棉花进口采取了“关税配额”的办法。所谓关税配额,就是在一定数量范围进口的棉花,适用于较低的关税(1%),对于超过数量范围的棉花,则适用于棉花的名义税率(2004年的棉花关税在40%以上)。这也意味着,在关税配额外,很难进口棉花。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税配额虽是多边谈判的结果,但实际是我国政府为保护国内产业而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一种主动行为,中国政府完全可以对这一举措进行单方面的调整,因为这是一种主动开放市场的行为。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的主管部门继续维持现行的棉花关税配额的分配办法,进口配额的数量完全按照协议数量,并将1/3的配额分配给国营贸易公司,那么我们只能是丧失时机,甘于棉花市场的失衡,这对纺织行业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设置关税配额以及较高的名义关税,其目的是保护我国棉农的利益。目前,国内棉花的采购价已经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增加进口棉花数量,对国内棉花生产影响并不大,或者说没有影响。也就是说,现在采取对进口放松管制的举措,政策的成本或者代价很小,如果下一棉花年度国内棉花供给充实,我们仍可以恢复到多边协议所规定的水平。 行文至此,不难看到,解决当前棉花问题有三种办法。一是直接降低棉花关税,将其公布为公开暂定税率,为了区别于关税配额,暂定税率可以比关税配额内的关税高1~2个百分点,这实际是暂时开放棉花进口。二是直接增加棉花关税配额数量。这样做也有利于缓解棉花供需矛盾,但缺陷也非常明显,进口棉花需通过分配环节方能获得,无疑增加了运作成本。三是维持现状。这不仅不改变“预期”,还将关税配额变成“炙手可热”的商品。笔者认为,上策是降低关税,中策是增加关税配额数量,下策是继续循规蹈矩。 或许,有人对上策和中策还有若干疑虑,但除此之外,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了,望决策者能够尽快采取果断措施,平抑棉花价格的过快上涨。
(转载自 中国纺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