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识别行业和自身品牌的营销发展阶段 本土品牌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仅仅是水平不相上下的同胞兄弟,国际品牌开始显得更加可怕。这就要求我们国内品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由市场和竞争品牌推动着被动地制定自己新的品牌营销策略,而是要求我们主动及时地识别市场的发展进程,按照品牌营销发展规律制定出自己行之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品牌形象组合要合理化 从BICC中品牌形象分类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广告所包含信息均是多方面的,品牌形象类型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组合体。另一方面,从消费者需求和动机的角度来说,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依据往往是多重性和具有主次之分的,从这一点来说,要想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塑造理想的品牌形象,就应该使品牌成为各种形象类型的组合体,而不是单一信息。 本土品牌在低起点的情况下要与国际品牌竞争,如果还沿着国际品牌的发展道路一步一步发展肯定是行不通的,必须超常规发展。BICC技术的诞生使品牌形象的组合从依靠主观、感性的判断向客观、理性的科学方法转变,对本土品牌营销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品牌的精神文化才是真正的品牌文化 企业经营品牌的目的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为了给目标顾客一个说服他自己选择某个品牌的产品或服务的理由。那么消费者要想说服自己,这个品牌就必须能更好地满足他的需要与欲望。 通常人们所说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所以将品牌文化定义为品牌的精神文化,品牌成为精神性品牌更有利于企业界和业界对品牌文化的理解。 在品牌文化问题上,国内企业和业界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重视并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但是始终不能对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多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我们所关注的品牌文化始终停留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上。事实上企业文化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它只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直接产生影响。真正具有市场营销价值的品牌文化是能满足顾客某种精神需要的。所以企业在品牌文化的塑造上,首先不是在企业、产品、历史或其他方面去挖掘,而应该是通过调查和分析去发现顾客的内心需要,再把能有效激发的需求部分有选择作为品牌文化的满足目标,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设计品牌的文化内涵。 要对精神性需求进行有效分类,并掌握消费者对其的需求规律 企业在品牌、在精神文化的具体设计上还面对很大的困难。我们知道,人们对不同物质商品的需求会根据各自资源、经济、环境、文化、个性等等因素的不同,在购买产品的类型、顺序和方式等方面是具有差异的,也是有规律的,并且这些规律普遍地被我们的营销人员所理解和掌握。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像对物质的需求一样,在需求类型和需求程度上是存在差异和具有规律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这种差异可能将最终超过物质需求差异的复杂程度。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业界所掌握的消费者精神需求的规律实在太少,已经不能适应许多成熟行业品牌发展的要求了。近年来,表现时尚、愉悦、身份等少数精神文化类型的品牌形象非常泛滥,因此各品牌之间又回到了产品竞争阶段的同质化竞争漩涡里面,造成了大量的资源的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