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皮革皮衣之乡”的海宁,近年来,在“建园区、兴市场、抢抓机遇、打响品牌”这篇文章上着实下了一番苦功。据2001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发出的信息:海宁中国皮革城“十大品牌推荐和演示活动”、2001“真皮标志杯”皮革服装设计大奖赛以及颇具规模的科技、商贸活动已成为国内外皮革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热点。记者近日专程赶赴海宁,欲在“会展”筹备阶段对海宁中国皮革城的“军团”阵容和参与品牌竞争,敢上擂台的各路帅旗来一个先睹为快。
百闻不如一见,走出海宁火车站,中国皮革城在蓝天、太阳的映衬下格外雄伟亮丽。大门前一派繁华景象,楼上楼下顾客川流不息。花坛在修整、店铺在装新、沿路各种广告牌正在拆换,显然海宁人正在为9月30日至10月3日隆重举办的“皮革博览会”而辛劳。
在海宁,最大的感受就是海宁的皮革产业确实在做大做强,且势头迅猛,后劲充足,前景看好。一个仅仅64万人口的县级市在10年内,依靠党的政策和市场拉动,形成5600余家皮革皮件生产、经营户,这一景观颇有当地海宁潮的气势,况且,还有全国真皮标志佩挂企业43家,占了全国三分之一,全国十大真皮衣王占了两家,2000年总产值达89.80亿元,占该市工农业总产值26.8%,产品覆盖全国,远销俄、美、英、法、日等40余个国家,外贸出口交货值达27.86亿元,占全国皮革制品外贸出口交货值50.3%,城内各展区商品丰富,时尚新颖,有经典传统的回归、有优雅华贵的追求,或感受自然、或闪烁灵感,品种多达1000余种,皮革城负责人自豪地告诉我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也是全国最大的皮革集散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毛皮交易区年销售狐狸皮和水貂皮约占世界毛皮产量四分之一,海宁是国际毛皮在国内的集散中心,市场成交额连年攀升,2000年市场成交额为42.68亿元。”为打响海宁皮革的品牌,自1994年起至今已连续7届成功地举办全国皮革服装展销会,去年升格为中国皮革博览会。4天会展接待外宾2000余人,入城人次达10万,参展企业有10余个国家和全国各省市的知名企业600多家,展期交易额达10亿元。在我听来,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罗列,更是海宁人“猛进如潮”、敢创第一的现代商业精神的展现,海宁中国皮革城在为我们叙说着,海宁皮革事业的峥嵘岁月。
品牌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海宁人不惜财力精力请专家、办讲座、搞科研,提高产品质量上的科技含金量和皮装款式上的艺术审美内涵。今年3月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皮革城品牌发展研讨会,从海宁近2000家候选企业中,推荐出雪豹、蒙努、三星高照等20家品牌企业。以品牌企业的诞生促进海宁皮革由量到质的嬗变。
出了中国皮革城,驱车来到城西北,这里是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自2000年初动工以来,基础设施投入已达2亿多元,入园的有时丹达、敦努、三星、蒙努、富尔顺、九冬、白领氏等品牌企业16家,并已竣工投产。已经办理协议入园的企业有12家,已经形成年产5万件套的皮衣和200万件套皮革皮具的生产能力。园区规划建成以生产皮革服装、箱包、沙发、毛皮、皮饰品为支柱,相关产业为补充,集检测,开发、培训、信息、市场于一体的国家级的现代化产业中心。
回眸园区,崭新的厂房、宽阔的草坪、欧式的墙栏,庄园式的绿化带,令人顿生暇想,感慨万千。园区一位老总介绍说:我们看准这片正在升值的热土,享受政府给予的抚植,形成产业集约优势,在高科技的平台上进行二次创业。2005年的海宁中国皮都科技工业园,将有更多品牌企业在这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皮革博物馆、金融、邮电、住宅、学校、医院、公园、商场、酒家为园区配套,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皮都经济圈。
多么美好的憧憬,5年,也可以说是指日可待的,海宁在大潮的写意背景上,在 灯彩的工笔重彩中,从从容容地描绘着气魄宏伟的蓝图,“建园区、兴市场、抢抓机遇、打响品牌”,海宁的大动作,就是国内外皮革界同仁和社会各界朋友的一个兴奋点。
(中纺商务网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