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欧盟执委会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的消息同步,欧盟近日又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化纤布展开反倾销调查。由于中国将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受到反倾销,最终结果几乎可以肯定将是不公平的。
作为平衡中国外汇收支的主要力量,中国纺织业的重要性早已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美国、欧盟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以种种理由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纺织业在“后配额时代”仍将在巨大的不公正待遇中参与竞争。
近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认为:
中国纺织业,应该进一步争取主动
一、不公正待遇危害日益凸现
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中国纺织品出口并非一马平川,依然会受到严峻的挑战。
由于中国在“市场经济地位”上受到了不公正对待,配额取消之后,国外进行反倾销时可以“任意选择替代国”将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遭遇的最大威胁。
以这次欧盟发动的对中国第35类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为例,欧盟援引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第15条,提出以墨西哥作为调查的替代国。这是很不公平的。墨西哥的人均GDP是4000美元,而我国的人均GDP刚达到1000美元。据WTO公布的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中国仅为0.69美元,是墨西哥的31.36%。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反倾销调查结果肯定是不公正的。但是由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纺织品出口将不得不在这种不公正的环境中进行竞争。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242段有关内容,一些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保”立法。
从这两年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盟、美国、日本看,他们更多的是采取“特保”手段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后欧美的一些组织可能更多地采用反倾销手段来对付中国纺织品。与“特保”相比,反倾销操作程序更简单,对我们造成的损害也更大。
二、国外偏见的背后
加入WTO之后,我国纺织业的出口量增长的确比较快。在整个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2001年中国大约占到15%,2002年为17%,2003年上升到21%。国外一些纺织行业组织据此宣扬中国威胁论。
其实,对这几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要进行理性的分析。首先,中国纺织业有较大的制造能力,而且我们的商品物美价廉,受到国际市场的普遍认可;另外,过去由于配额的限制,欧美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的需求被人为地限制住了,这两年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短期内中国出口能量较大地释放是正常的。从长期来看,这种高增长充其量持续两三年。
另外,还应该看到,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以及国内需求的增长也给国际纺织业带来了巨大商机。200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口为1155.86亿美元,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纺织机械、化纤单体原料及染化料等进口163.64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为国际社会创造了320亿美元的商机。
三、应该进一步争取主动
纺织工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产业。目前,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甚至可以说,中国纺织业已经是比较完全的市场经济了。
有关部门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调研和规划,有可能会先选择一两个主要的进口国进行谈判,要求他们承认我国纺织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争取主动的另一方面是应对反倾销。过去,国内的企业遭遇反倾销时往往比较被动。这里面有个客观原因,某个产品的反倾销往往会涉及很多企业,而中国纺织行业又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应诉显得势单力薄。为此,行业组织应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做好信息传递,及时地组织他们去应诉。
争取主动的第三方面是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
第一是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品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以及环保约束,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建立全行业服务性检测体系。
第二是创新。增加先进的技术装备投入,淘汰落后能力,加强研发,提高队伍素质,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加强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产业的全面进步。
第三是快速反应。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增强对全球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和细分能力,提高与世界各国同行广泛合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