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逸与荣盛在宁波北仑建设占地1000多亩的石化公司。记者 傅宇飞 摄
最近,恒逸集团的营销采购中心总经理郭毅忙得不可开交。今年10月,恒逸集团在大连的PTA项目将投入生产,他正着手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届时,预计恒逸集团的PTA产能将达到30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PTA生产企业之一。
今年,国内纺织企业遭遇“寒冬”,不少企业惨淡经营,为何恒逸集团仍有勇气和实力大展宏图,开疆拓土?
企业样本:一个项目推开一扇门
要解开这个答案,得从PTA说起。PTA即精对苯二甲酸,主要用于与乙二醇(EG)酯化聚合,生产聚酯切片、长短涤纶纤维。而涤纶纤维占纺织面料的五成以上,因此PTA也可以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国内市场对PTA的需求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PTA生产能力严重滞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形成PTA的较大缺口,供需矛盾相当突出。如在2004年国内需求这种原料的1000万吨中,有600万吨是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的。
2005年,恒逸集团联合萧山的另一民营企业闯入了这一生产领域。如今,恒逸的PTA项目年产能可达140多万吨,除了满足集团下游产业的生产需求外,还能为周边纺织企业提供原料。
通过PTA项目,恒逸在纺织行业又向上游生产链迈进了一步, 有效整合了原有产业链的优势,规避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郭毅说,现在所有可能被卡的环节全部打通了,PTA原材料供应更安全、更及时,对该产品的国际价格敏感度更高,集团流动资金的利用率也更高。同时,在向上游延伸的过程中,企业接触到更广泛更高层次的合作者,从而也吸收了不少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转型升级效果:从10亿元到200亿元
上马PTA项目是恒逸10多年来不断向上游产业链延伸而迈出的关键一步。事实上,从1994年成立以来,恒逸集团一直没有停止向上的步伐。
从1994年到1999年,经过艰难的创业期,恒逸在纺织行业打下的“江山”,不少人觉得该是享受成果的时候了。但恒逸集团董事长邱建林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地方。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恒逸集团当时的产品纺织面料和涤纶长丝还只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恒逸想要在化纤纺织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集中精力,发挥优势,向产业链的中上游挺进。
1999年,恒逸正式启动了聚酯熔体直纺项目。聚酯项目投产后,大大提升了恒逸集团的企业竞争力,标志着恒逸进入了“厚积薄发”的发展阶段。2001年,恒逸集团产销首次突破10亿元。
恒逸在国内民营企业中率先进入聚酯行业之后,极大地影响了聚酯行业的产业格局,全国先后有50多家企业进入聚酯行业,国内聚酯产能大大提高,一改我国多年来聚酯依赖进口的局面。
聚酯项目取得成功后,恒逸将目标锁定在聚酯的上游原料——PTA。这一项目在2005年正式投产后,当年恒逸集团产销首次突破100亿元,由此进入了“产业提升”的发展阶段。
在产业提升的过程中,恒逸管理层还顶住压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先后果断地砍掉了当时还很赚钱的印染和织布业务,集中精力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一决定具有前瞻性。
董事长邱建林用运动会来比喻这些年恒逸实力的提升路线:上聚酯项目前,恒逸最多能代表杭州去参加省里的比赛;上了项目之后,可以代表省里去参加全国比赛;而有了PTA,去年企业的销售收入突破了200亿元,相当于拿到了参加“奥运会”的入场券。
转型升级感悟:我们的目标在前方
无论是PTA还是聚酯项目,恒逸都是国内第一个涉足该产业的民营企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邱建林说,要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出路只有一条:不能满足现有成绩,应始终将目标放在前方。因为企业必须在做精“面包”的同时,着力降低“面包”的生产成本,从而拉开与原料价格的差距,这样才能保证获利。而不断向上游产业链拓展,既可以做精“面包”,又可以降低“面粉”成本。当然,这种拓展不是没有任何风险的,恒逸的秘诀是:扎实的基础,前瞻的眼光,正确的判断,及时的决断。
记者手记
敢于创新和勇于放弃,是恒逸10多年来发展的关键。如果1999年前后恒逸满足于当时的业绩,故步自封,那就不会有今天领先闯入PTA领域的成效;如果在向上游挺进的同时,又舍不得原有产业的话,今日的恒逸很可能陷入尾大不掉的困境。恒逸转型升级的经验,对亟于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实现转型升级的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恒逸的转型升级也许不仅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一次次提升,而是对该行业的一种促进。就以恒逸的PTA项目为例,从中国聚酯的发展格局来看,江浙地区的聚酯、涤纶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供需矛盾最为突出,作为国内最大的PTA消费区域之一,建设大规模的PTA装置,既可以缓解本地聚酯生产业对原料的需求之渴,降低聚酯及其下游产品的成本,也可以调整产业链结构,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对于促进浙江及其周边地区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