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国棉一厂的办公楼是一栋外观简朴的日式建筑。
国棉一厂、国棉二厂、青岛第一印染厂……这些已经搬迁或者消失了的老工厂,其原有厂房今后有可能作为“文物”加以保留。记者近日采访获悉,目前青岛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与往年不同,本次普查工作首次将废弃厂房、职工旧宿舍楼等列入了普查范围,把随“拥湾发展”战略外迁的老企业遗留建筑和设施作为历史文化遗留物加以考察研究。如果确有保存价值,它们将成为本市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原国棉一厂办公楼易主
10月4日上午,记者在位于海岸路2号的原国棉一厂发现,已于去年搬迁一空的工厂老办公楼更换了新东家,大楼顶部挂上了“青岛联城置业有限公司”的新牌子,几名工作人员正在往楼内搬电脑、文件柜等办公用品,准备十一长假后正式入驻。“公司要在这里开发新住宅小区,唯独这栋老办公楼不能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岛联城置业有限公司原位于馆陶路3号,去年耗资7.6亿元拍下了包括国棉一厂旧址在内的附近数百亩地块,计划就地推倒老厂厂房,新建居民住宅区。一个月前,公司开始迁往此处并改造新购置地块。不过,由于原国棉一厂办公楼是一栋有90年历史的日式老办公楼,有文物保留价值,按照市里规划部门的规定,公司只享有使用权,不能对其进行拆除。为此,联城置业有限公司便就地取材,将这栋不能拆除的老楼改成了办公楼。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棉一厂老办公楼由于建成年代太久,加上原厂搬迁时已经衰败,楼内硬件设施、办公条件非常落后,有的厕所连正常上下水都没有。公司入驻后,首先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整改,翻新了办公环境,接入了宽带,目前已初步达到了现代化办公条件。
厂区部分建筑将成文物
设施落后的废弃工厂老建筑,为何还要将其保留下来加以利用?“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约资源。”青岛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棉一厂始建于1919年9月,原称日商“青岛大康纱厂”,1925年就已拥有5000多名工人,是当时青岛最大的纱厂;之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第一棉纺织厂”“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一直是青岛纺织工业行列里的佼佼者。“如今将其厂区部分建筑保存下来,就是要挖掘、保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青岛曾经名噪全国的纺织工业发展史‘树碑立传’。”这位负责人介绍,除了办公楼以外,国棉一厂厂内还有部分厂房、仓库、礼堂和铁轨,其构成的旧式工厂整体框架非常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保存价值,这些工业建筑尽管还未正式列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名单,但已被市规划部门首次冠以“工业遗产”之名而被提前“收藏”。
“文物厂房”四方区有7处
“青岛是个老牌工业城市,值得挖掘和保护的工业遗产还有很多,而且多数集中在四方、李沧区的胶济铁路沿线。”四方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青岛市“拥湾发展”战略的确定,市内四区的110家老工业企业开始外迁,老企业旧址留下的废弃厂房、职工宿舍如何处置,是一拆了之?还是加以保护?这些课题如今已提上议事日程。
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仅仅在四方区内,就有国棉一厂、国棉二厂、原第一印染厂、四方机厂、葡萄酒厂等7家老企业存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工业建筑,亟待相关部门加以保护或开发利用。例如素有“民族染料第一家”称谓的原第一印染厂,是由青岛民族资本家杨子生于1919年开办的,“它的创立不仅标志着青岛化学工业的诞生,而且还是国内第一个化学染料厂。”该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老企业搬迁后留下的已不仅仅是建筑,而是青岛乃至全国相关行业活生生的史料,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文化保存价值。据介绍,目前四方区已将原第一印染厂厂房等7家企业的老建筑列入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范围之内,其余即将搬迁的老厂区建筑仍在继续统计和排查当中,一旦发现有文物保留价值的,将立即登记上报给市里,请专家调研、论证之后再决定其去留。
老厂房进文物普查范围
“根据市里的‘拥湾发展’战略,目前市内四区将有大量老工业企业迁往市郊,我们希望这些企业在市内留下的老厂房今后不会全都一拆了之。”青岛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从今年起至2011年年底,本市将持续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重新发掘、整理一批新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老厂房、机械设备等被冠以“工业遗产”之名,首次列入普查范围。目前已被明确列为工业遗产名录的老企业,除了四方区国棉一厂等七处之外,还有位于李沧的国棉六厂、国棉八厂两处,待本次普查工作结束之后,部分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将集中通过专家论证,被确认为确有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将上报规划部门,将其列为不宜拆除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相关部门应加以保护
对此,青岛文史专家王铎认为,青岛作为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基地,拥有很多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老牌企业,例如已走过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厂,诞生了国内第一辆机车的四方机厂,曾经享有“上青天”美誉的很多老纺织厂等,都坐落在市内四区,其留下的老厂房、老设备等工业设施含有丰富的文化、美学、建筑、工业发展史等人文信息,它们记录着青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脉络,是无数青岛工人创造的不可复制的城市财富,应该鼓励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加以保护。早在去年市民月期间,一位叫孙登科的市民就曾向政府献策,建议青岛的工业遗产可借鉴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苏州河沿岸艺术仓库等旧厂房再利用的成功范例,将其开发成工业旅游景点、商业设施、艺术展馆等。目前,青岛市已有部分废弃厂房的接管方采用了这条建议,例如位于市北区孟庄路的原大英烟厂旧厂房,即将被改造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创意产业集中地———“1919创意产业园”。文/图 本报记者 高一靖